國內的素質教育與芬蘭的素質教育的區別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健康教育。那么大家知道國內的素質教育和國外的素質教育有什么區別嗎?下面就5068小編帶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學生在&ld;我和我的城市&rd;項目里學習。
芬蘭小學生在研討課上。
11月中旬,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北歐千湖之國芬蘭,受TAT公司(芬蘭工業聯盟)之邀,探訪了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全民素質教育。
均衡和平等的教育體系成為該國教育的基本特點。不管學校是位于赫爾辛基市中心,還是數百公里外幾近北極、人口稀少的東部東北部地區,于教育投入的均衡,在教育設施和師資配備上,也都沒有差異,體現出的教育水平也差異不大。
芬蘭的教育地位高,明顯的體現是教師地位高,從事教師職業必須擁有碩士學位,而小學教師也都是能教所有科目的全科教師。2014年在招考教師時,2389名小學教師培訓項目申請者中,只有80人通過。
在芬蘭,政府不僅對12年的中小學階段實施免費教育,就連高等教育也學費全免。2014年,只有500多萬人口的芬蘭,530多億歐元的政府財政預算支出,有12%投向了教育文化事業。
不考試,沒有終結點的教育
芬蘭的教育念中沒有競爭,中小學全過程沒有任何標準化考試。學生也只在12年的學業完成時經歷一次結業統考。
相比國內相同學段頻繁沉重的考試和競爭出人才的教育念而言,在芬蘭的采訪,中國青年報記者最關心的問題是:沒有競爭、考試的教育怎么選出人才?
芬蘭的白天時間短,使得學生們在校的時間也短。小學生通常在下午一兩點鐘就回家了,中小學生每年的在校時間也只有190天左右。不考試、在校時間短,表面上沒有集中的學習時間,但因此反而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求加強了。
在不考慮競爭因素的情況下,芬蘭的老師更關注學生個性化的知識掌握,他們激發小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自己有興趣去學習,而不是牽著他們走。小孩子則擁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去發揮想象力。
讓學習充滿樂趣就成了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各種教育游戲軟件研發非常盛行,讓孩子們在玩中思考,在玩中掌握知識點,是很多公司、機構介入教育的著重點。把教育和游戲結合起來,在虛擬的游戲空間達到教育目的。比如Skillpixels公司的數學教學軟件,研發者分析總結了過去10年里的小學早期數學學習的特點,研發出兒童自己授課,教授游戲中的虛擬人物學習數學的軟件。
于學生要在游戲中教會游戲主人公學習數學,所以游戲者自己必須先掌握數學法則。這款針對5~8歲三個年齡段的孩子、每集5~7項教育內容共100集的游戲軟件,已發行到10余個英語國家。
這個游戲軟件的另一個功能,是在游戲中可以判定出兒童的個人特長強項,以此反饋給老師和家長,讓家長在找到孩子個性特長潛力的同時,也可以觀察孩子心變化的可能,掌握孩子成長的關鍵。
芬蘭最著名的大學赫爾辛基大學與曾出品覆蓋全球的游戲&ld;憤怒的小鳥&rd;的Rvi公司,也根據本地化的文化習慣,為3~5歲的幼兒園孩子建立了&ld;學習樂園&rd;,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似,芬蘭的大學,也承擔著授業學生、科研開發和社會對話(研發成果應用社會)的職能。
但芬蘭的高等教育,其所有的教育念都基于信任,不設任何監督機制,沒有任何外部機構對教學質量或教程設置進行評估。從小學到大學,在國家層面制定一個大綱。大綱之下,學校有高度的自主權,選取教材,選擇教學方式、雇傭教師和選擇采用何種教育體系。
但對教育結果,會有一套相當于審計各高校的自我評估體系‐‐&ld;基于改進式的評估&rd;。通過調查問卷進行自動評估的方式,提出改進意見。自動評估之后,評估指標的完成情況和政府教育部門的撥款掛鉤,達標后就會獲得撥款。今年5月,高等教育事會、一般教育事會向社會公開了數百項大學自我評估指標。
高等教育體系讓芬蘭國人引以為傲的還有一點‐‐沒有死胡同,即沒有終結點。不管求學者擅長數學,還是語言;是在中學階段出自普通高中,還是接受職業技能教育,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只要當事人想進入大學學習,都可以提出申請。所申請的大學沒有錄取的學歷門檻,也沒有參加正式的全國性考試的要求。只是針對學生自身進行評估,高等學校如果認可學生未來可以完成學業,也愿意錄取,學生進入大學就沒有問題。
高校的大門給所有人留有門縫,專業技能強但文化課水平達不到的,還有一年的預科學習時間。一年補課后可進入正規大學學習。 目前芬蘭的大學生70%來自高中,29%來自職業學校,有1%的人連初高中都沒有讀過。
芬蘭人自認高等教育最成功的一點是讓大學生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任何一個年齡段,都可以改變之前的想法,進入新的專業。因為將來一切都是未知的,不知道哪些工作崗位會產生哪些問題,在未來職業、行業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為大學生們保留多次選擇機會。每年五六十萬新生,可以隨意選專業,也有1/3的高年級生轉換專業。
大學生最初選擇專業可以是自己最感興趣、學起來最有動力的專業,所以多半人會有好的學習效果;而之后再次選擇其他專業,則會令大學生重新評估自己的才能和潛力,再一次得到機會,尋找到最適合的崗位。
在芬蘭,對教育事業的共識,是就個人成長而言,每一個學生最終都要轉換成商業社會的一分子。因此學以致用、知識和技能的結合成為必修課。于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的全程免費,使得教育本身的純商業化色彩淡薄,但政府非常鼓勵企業和各類公司深度介入教育,社會各界評價教育成果時也更看重畢業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結合能力。
在小城埃斯博,記者在諾基亞公司提供的一個500多平方米的大廳里,進入了一座微縮小城。當天,有上百個學生在這里度過了商務活動頻繁的一天。
這個TAT公司創意實施了4年多的非盈利組織項目‐‐&ld;我和我的城市&rd;,今年獲得了世界教育創新峰會頒發的&ld;2014年全球教育創新大獎&rd;。
&ld;我和我的城市&rd;項目的創意者旨在&ld;把企業家才干培養引入教育體系&rd;。項目輔助教學大綱,讓6年級~9年級(15歲左右)的中學生通過啟動個人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解決現實社會具體問題。他們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放到學校教育中,讓學生實地練習。
在項目中,老師先教授10次文化課,結合數學科目教學生們計算稅收和贏利,結合語文科目教學生寫計劃書和申請職位、應聘面試技能。完成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什么是工作?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重要性有哪些?如何找到工作?寫出一份工作申請,并做好應聘工作面試的準備……
在項目框架下,跟著老師上完10次課后,學生們開始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正式進入微縮小城。
微縮小城里, 學生通過申請,選擇一種職業,提供工作機會的都是現實中的當地公司,學生所扮演的角色也都是在當地公司中真正招聘的崗位。學生可以體會工作狀態是怎樣的,也學會在工作中怎樣更好地合作。
參加過項目的學生很快就開始考慮自己未來的方向是什么。學生回到家中也會認真了解家人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狀況,也邀請家長和企業家參與項目的討論。
2010年當年,就有800名學生參與到&ld;我和我的城市&rd;項目里。之后的4年,有15個城市資助項目在全國建立了8個微縮小城,輻射到6萬名學生,芬蘭70%的9年級學生都參與到了項目里。2萬多學生給予項目9分以上的反饋評估。
1986年出生在只有17萬人口的小城圖爾庫的琳達,被紐約時報稱為&ld;30歲以下成功的姑娘&rd;,在&ld;非著名大學&rd;圖爾庫商學院、阿爾托應用大學讀過書,也曾在麻省工求學,上過商業、經濟、管和電子工程課程,但她說自己所有的學業經歷&ld;無一畢業&rd;,被十幾個國家媒體報道過的她笑稱自己是個&ld;輟學生&rd;。
琳達總結自己的個性潛力時,把自己最大的愛好‐‐編寫電腦程序發展成&ld;商業才能&rd;列在第一項。即使在不同的學校讀書,琳達也總被自己各種各樣的&ld;商業點子&rd;所牽絆,總在&ld;運營項目&rd;‐‐她曾在3個涉及到編程工作的公司,教授數百萬人計算機編程課程。
琳達發現,即使是在大學里,女性申請學習編程課程的,也僅占申請者的1%。2009年起,她開始在每個周末給女性提供免費的編程課程。之后,她在許多網站尋找教授女性電腦編程課程的合作伙伴。在不認識一個人的情況下,她首先在新加坡找到了合作伙伴,最終發展到世界各國上百家合作伙伴,包括中國上海、北京等的社區。
&ld;因為項目占用時間太多,只好放棄了學位考試。&rd;琳達說。
她還編寫了一本兒童故事書‐‐自己寫故事、自己畫插圖。并為了兒童書的出版,不斷地尋找投資、贊助人,并最終籌集到38萬美元的贊助金。
琳達說,編寫電腦程序給了她做事的商業思維框架:寫故事‐‐畫插圖‐‐發行出去。
她認為,每個人都有編寫程序的能力,編寫程序完全可以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在去年的一次朋友聚會上,琳達認識了尤漢里。這個1984年出生的年輕人是芬蘭最大媒體‐‐赫爾辛基日報歐洲周刊的負責人,也是業界最年輕的部門負責人。琳達關于編寫程序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想法得到了尤漢里的積極響應。兩個年輕人相約把&ld;瘋狂的想法&rd;變成現實。
學習過短暫的新聞學課程,但獲得過赫爾辛基工業大學信息技術和商務應用專業碩士學位的尤漢里,也有著把網絡技術與商業應用結合起來的想法。尤漢里辭了職,接著他利用自己的記者才能,把此事通過媒體渠道進行了宣揚。
他們認為,在組織結構中,讓人了解項目,獲得較大范圍的認知后,再獲得相關的資金支持就容易多了。
很快,交通部、教師協會給予了回應,一些企業公司也表示贊助。幾個月后,最初拒絕過他們的教育部,在評估了他們的項目之后也加入了進來。交通部長、國家總也在不同的公開場合表示:教授編程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其實,琳達和尤漢里的想法和行動正契合了芬蘭教育的一次升級轉型。在芬蘭,數字化教學已開始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同。在許多中學,學校向所有學生免費發放平板電腦,進行完全數字化方式學習。
去年11月,琳達和尤漢里開始制作教師編程手冊‐‐在小學生還不具備編程能力的情況下,先教會所有老師運用計算機程序操作。眼下,琳達和尤漢里編寫的《教師編程手冊》芬蘭語版已經完成。2014年1月,芬蘭教育部把教師編程列入教學大綱,要求所有教師必須掌握。芬蘭也將在2016年在全國范圍對小學編程科目正式開課。而目前,把編程列入教學大綱的國家,世界上只有三個。
琳達和尤漢里這樣詮釋著個人成功的定義:一方面是對目前所做的事充滿興趣和激情;另一方面,盡管未來是不確定的,但要有把創造性的想法變成現實的決心和能力。
他們的經歷也在某種程度上定義著芬蘭教育的念:不設門檻,沒有終結點,讓每一個受教育者成長為商業社會有創造力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