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現狀:許多方面未跟上
素質教育的提法已經有許多年了,全國各地開展的紅紅火火、風起云涌。可是農村學校的素質教育卻開展的比較緩慢,那么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呢?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關于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質教育把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上,
21世紀已經到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正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要在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在實現現代化這一宏偉實踐當中,在完成新的社會轉型的過程當中,我們面臨著資金、技術、和物質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最大的問題是素質和人才問題。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優勢,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這正如十五大報告所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國民素質的提高必須依靠教育,人力資源的開發所指就是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優先發展教育,而且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實現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提高民族素質。正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指出的:“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由此,素質教育是勢在必行,迫不及待的。為了早日達到這個目標,城市,農村都積極響應,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績,當然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在農村,逐漸出現了力不從心的弊端,曝顯出不少問題。
一、師資力量低下,跟不上時代要求
農村中小學教師普遍年齡偏大,雖然他們是教育前輩,權威,但他們奉行的依然是“應試教育”的那一套。所謂“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這些前輩們有一部分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求考高分”,學生成績的高低是他們評價一個老師好壞的唯一標準。每到期末考試,便是最活躍的時候,有時為了一個名次,一張試卷的分數,爭得面紅耳赤,不分出高低決不罷休。他們的敬業精神是無人可比、令人敬佩的。但他們培養出來的仍是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每年的升學率是最高的,但進入高中后就會逐漸退步。還有一部分,雖然有心加入改革大潮,但畢竟年齡有限,能領悟到素質教育的精髓,但只有理論卻無法實踐。比如計算機的使用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攔路虎”,為了晉級、評職稱好不容易弄了張“電腦初級證”,但想要運用多媒體上課,那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們也只能在一旁觀望。而一少部分有能力的老教師早就被高一級學校聘走,或走了別的門道。再加上他們一般都是中師學歷,也沒受過什么特長培訓,有的只是幾十年的教學經驗,那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各種特長,各種能力了。
同時,農村中小學教育者年齡層面脫節,年輕的有知識有能力的根本不想到這些窮鄉僻壤來任教。教育的接班人緊缺,雖然教師的待遇有所提高,但這對他們仍然缺少吸引力。不能引進“新鮮血液”,教育就無法“更新換代”,素質教育就無法真正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