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如何避免三大教育誤區(qū)
有些家長對于家庭教育的方式還是不太了解,很容易就陷入教育的誤區(qū),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怎么做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家長必須知道的三大教育誤區(qū)和對策。
家長要避免三大教育誤區(qū)
一、關愛不等于溺愛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難以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這是孩子的思維特征。但是,有些家長對這種情況沒有把握“尺度”。事事順從孩子,滿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在家長的“翅膀”下,這些孩子逐漸形成“我想要什么,就一定能得到”的思維邏輯,這種越來越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同伴漸漸遠離了她。如果長期缺少同伴交流,這些孩子社會性方面的發(fā)展會遇到一定的障礙。從表面上看,家長很愛孩子,但從終身發(fā)展來看,其實是害了孩子。
對策:
1、給孩子一個空間。家長是作為孩子同伴交往的管理存在者,并不是保護者、救生員,不能以自己的孩子為中心,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預,代替孩子解決人際沖突。家長應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當孩子發(fā)生困難時,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2、塑造寬廣的心靈。可通過故事、詩歌等形式激發(fā)孩子的同情心,幫助孩子了解別人的心理感受。家長要做好榜樣,讓孩子明辨是非,讓他們知道耍賴哭鬧是沒有用的,好的玩具應該與小朋友分享。
3、授孩子一種技能。家長有意識地為孩子創(chuàng)設與朋友交往的機會,教會孩子一些交往語言,如需要別人手中的玩具時,可以這樣說:“借給我玩玩好嗎?”“我用這個和你交換行嗎?”
二、嚴格不等于專制
有些家長認為,我是一家之主,孩子應該唯命侍從,孩子有一點不合家長的意思就橫加指責,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比如在一次一年級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家長觀摩孩子上課時,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很開心,到了實踐操作的時候,小朋友都紛紛動起手來了。有的拿尺子,有的拿小棒、鉛筆開始測量了。這時,豪豪小朋友正埋著頭,還沒有動手。他媽媽坐不住了,立馬從教室后頭沖到了教室最前面(豪豪坐在第一位),上來就打孩子的手,邊打邊指責:“你在干什么?別的小朋友都開始了,你還不快點!你的手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豪豪一緊張,就更不知所措。
從上面的例子看出,豪豪的媽媽的教育方法簡單,態(tài)度粗暴,從豪豪的表現可以看出,媽媽平時比較重視知識灌輸,而缺少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家庭教育并不局限于教會孩子認字、背古詩或算數學題,如果家長們無視孩子的興趣、愛好、智能發(fā)展水平,一味按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塑造孩子,這種不當的期望與要求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妨礙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使孩子缺乏自信,養(yǎng)成不良性格和習慣,達不到家庭教育的真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