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的故事簡短
作家,泛指以文化創作為業,以寫作為主的文學創作工作者;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的故事簡短?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著名作家的故事簡短匯總,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錢鐘書的名人故事
錢鐘書是我國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
1929年夏,錢鐘書高中畢業,報考當時的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就在入學考試時,錢鐘書拿到數學試卷,一道道數學題看起來像天書一樣,他幾乎都不會做,但迫不得已,就硬著頭皮做了幾道題,也不知對錯。
發榜的時候,錢鐘書看到自己的數學只考了15分。而按照清華大學的招生規定,只要有一門課程不及格,就不予錄取。他的數學考得這么差,應當說是一點兒希望都沒有了。可是他的國文和英文成績都是滿分,當時的校長羅家倫看到錢鐘書的英文、中文成績俱佳,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就決定打破常規,破格錄取。
正是羅家倫的這一次破例,成就了學貫中西的一代學者。
中國著名作家冰心的故事
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在小的時候就是個書迷。那時,他們幾個表兄妹最愛聽大人講故事。冰心的舅舅每天晚飯后必給孩子們講一段《三國演義》,小冰心津津有味地聽著,什么“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每段故事都打動著她幼小的心靈,她恨不得讓舅舅將所有的故事一股腦兒地全倒出來。但是,舅舅每次只講半個鐘頭,就停下來干他自己的事了。而冰心那顆對書籍焦渴的心使她根本不能滿足舅舅只講半個鐘頭的故事,于是她就自己找了本《三國演義》,看了起來,一開始她看不太懂,但卻堅持著一知半解地讀了下去,慢慢地居然越看越懂了。文水平在當時可見一斑,這也為冰心日后從事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讀書中找到了樂趣,冰心又接著尋找下一個目標。這時她看到了母親針線籮里放著一本《聊齋志異》,可是故事是用文言文寫的,雖然有些生澀難懂,但是她依舊堅持著,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地讀下去,她竟讀通了。對于文言文故事的閱讀,她的作文水平竟然也大大地提高了,因為當時的作文,都是要求用文言文寫的。因此,她的很多習作都得到了老師的贊揚,有一篇作文上老師所給的評語是“柳州風骨,長吉清才”,其作文水平在當時可見一斑,這也為冰心日扣從事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說勾起了冰心無限的興趣,她不停地閱讀下去。這時,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也進人了她的視野,她閱讀的興趣越來越濃,并一發不可收拾。
11歲時,冰心在祖父的書桌上看到了(茶花女遺事》,她覺得很好看,從此,她又開始閱讀外國名著。那時只要她手里有錢,就要買外國小說來看,通過閱讀外國小說,她了解了不少國外的人情世故。12歲時,冰心開始閱讀《紅樓夢》,起初她并沒有太大的興致,因為年齡小,其中的好多東西都不太懂,但她還是一直堅持讀完。
就這樣,少年時期的冰心就已經讀了很多的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讀書成為她生命中最大的快樂,后來她自己寫文章、著書,成為中國著名的作家。
猶太人說“書本是甜的”,國人也都認為萬事唯有讀書高。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有一句詩:“呼憧不應自升火,待飯未來還讀書。”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要讀書,要擠時間讀書。
具有濃厚的讀書興趣、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存,也關系到國運之興衰,而讀書是改善和調整心靈方式的一個重要途徑。人生在世,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應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這往往是從讀書開始的。
讀書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們的技能和水平,還能夠凈化我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促進我們內心的理性和平衡。
當然,讀書的落腳點都是為了學以致用,只有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指導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有愛就有了一切——文學家冰心的故事
冰心,原名謝婉瑩。1910月5日,誕生在福州一個幸福、美滿的書香世家。她出生時,父親請教會醫院的女醫生來接生;她的二伯父是教會學校教師,時常給冰心講述圣經中的故事……這是冰心信仰的啟蒙。
19,全家遷居北京。19秋,冰心考入___公理會開辦的貝滿女子中學。正是在這里,冰心系統地學習了《圣經》,而且《圣經》課和英文的成績是最好的。冰心回憶道:“我們的《圣經》課已從《舊約》讀到了《新約》,我從《福音》書里了解了耶穌基督這個‘人’。我看到一個窮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從他的人,而且因為宣傳‘愛人如己’,而被殘酷地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形象是可敬的。”此時冰心并沒有信仰,在她心目中,耶穌是人子不是神子。
貝滿女中畢業后,冰心又考入另一所教會學校——協和女大(后并入燕京大學)。其間,冰心遇到了對她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兩個人:傳教士兼教育家司徒雷登,燕大教師鮑貴思。從司徒雷登身上,冰心看到了上帝愛的偉大與愛的能力。而在鮑貴思的熏陶、啟導、牽引下,冰心正式受洗歸入基督,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她生命的救主。
人們選擇事奉上帝的方式多種多樣,冰心選擇的是文藝的道路,她用文學作品宣揚上帝的愛。
冰心在五四時期初登文壇,便以其溫婉恬靜的筆觸,在不同的文學樣式里集中表現了母愛、童心、自然美這三大基本主題,形成了充溢著真善美的“愛的哲學”。同時,在其清澈溫馨的文字之中,彌漫著___博愛、犧牲等精神特質。在崇尚愛的精神映照下,她真摯且虔誠地做出對人類、世界、人生的哲學思考,指出上帝的愛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
冰心的小說、散文、詩歌等各樣的作品內涵,無不滲透著這種精神。《煩悶》表達了對生存的'哲學思考與尋找,說明“完全的愛”在基督里才能夠找到;《最后的安息》體現了真善美的美好,說明上帝把無限的愛賜予了人間;在《我的學生》中,可以感受一種面對苦難時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說明了基督舍命的“救世”精神。
冰心的很多作品,在形式上借鑒了《圣經》的創作手法。比如,《新約》中的書信體結構,體現在小說《煩悶》的創作中。《圣經》中詩文雜糅的抒情風格,也多次在她的作品中出現。如《海上》、《月光》等,都具有詩一般的優美情調。加上作為一名女性作家敏感細膩的心靈書寫,柔美清麗、溫婉透徹的語言,這些,都將冰心作品中“愛”的主題體現得淋漓盡致。冰心所做的,就是將愛進行到底,將上帝的愛帶給她的每個讀者。
冰心一生不僅僅在文學上,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宣揚著上帝的愛。例如,她數次向福建、安徽災區和“希望工程”捐款,為很多基金會奉獻等等。
2月28日,冰心在北京謝世。那一刻,沒有悲哀、沒有哭泣,只有滿屋的玫瑰散發著芬芳;那一刻,沒有“悼念”、“追悼”的字眼,唯有橫幅上冰心的手書: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著名作家林清玄勵志人物故事
從與人相似到與眾不同
他是一個苦孩子,祖上世世代代都在大山中耕田,家里每天都要為三餐煩惱,為他的學費煩惱。在他上小學三年級時,父母養了3000只雞,天還沒亮,他就要去喂雞,撿雞蛋,把成百上千個雞蛋排好,然后打兩個雞蛋吞進肚里就去上學。放學回來,他馬不停蹄繼續去喂雞。他常常一天只吃一個饅頭,餓得受不了時,只好灌一肚子水充饑。
也許因為貧苦不堪和生活的忙亂、狼狽,他變得異常自卑、害羞。見到人,走到10米,臉就開始紅;走到5米,耳根開始紅;走到3米,連手掌都紅;走到面前時,甚至紅到了腳指頭,而且一句話也講不出,只好轉身逃跑。
因為常常孤身一人,他愛上了看書。由于擁有的書很少,一旦借到,他就感到珍貴得不得了,不管拿到什么書,他都用心地看,睡覺時,寶貝一樣抱著、枕著。上小學三年級以后,他每天堅持看一會兒書,才睡得著覺。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意識到這樣自卑、害羞下去,確實不是一件好事,但一直無法克服自己的弱點,走出心理陰影。直到一天,有人告訴他一個道理:其實“我們都是人”,非常相似的人,大概95%的東西都很相似。比如,別人有五官,你也照樣有五官;別人有胳膊、腿兒,你難道沒有嗎?別人有感情有思想,你不也有喜怒哀樂嗎?
抱著這樣的態度,他開始嘗試跟人交往、溝通。每當害怕時,他就在心里默默念叨著:“我們都是人,沒什么好害怕的。”這句話鼓勵了他,他變得越來越有勇氣,終于可以自如地與人交往。最初當記者時,他繼續用“我們都是人”這句話做勉勵,成功地采訪了許多人,還贏得一位長相漂亮、家世又好的女生的愛。
但后來,他又漸漸發現,只成為一個跟別人極其相似的“我”,相當沒意思。他想:人人有95%的相似度,那5%的東西就應是最關鍵的東西吧?這5%,可以讓自己在跟別人平等的同時,擁有寶貴的自我。一天,他看到一篇介紹香水的文章,說百貨公司出售的香水,其實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就是各家的秘方。他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也應有這5%的人生秘方。
在報館工作后,他升任主管。升職后,他每天都要開5個會,俗務纏身,讓他倍感煩惱。他反思自己:這是我要的人生嗎?他甚至想象自己將來腆著大肚子,以領導的身份在報館晃來晃去的樣子,心旌日益動搖。
正好那段時間,他對哲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一次,他閱讀印度的《奧義書》,讀到一段話:“一個人到了30歲,要用全部時間來覺悟,不覺悟的話,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這段話,尤其“覺悟”兩字給他極大的'震撼,可謂醍醐灌頂。
從此,他辭掉工作,找一個地方隱居了兩年,出來后便開始高密度地寫作和演講,想把自己的所得所悟告訴世人。他先后出版了138本著作,在華人閱讀圈贏得廣泛美譽。至今,他仍然堅持為讀者傳遞智慧和超越的人生理念,喜樂逍遙的生活境界。
走過生命的青澀歲月,在繁華落盡的年齡,接受記者采訪,他意味深長地講道:“你內觀的時候要看到自己的5%,就不會迷惑;對外的時候你要觀照那95%,跟人來往才能內斂、含蓄。簡單點講,前面是超凡入圣,后面是超圣入凡。”他還說:“香精是要熬個五年十年才加到香水里面去的;人也是一樣,要經過成長鍛煉,才有自己的味道,這種味道是獨一無二的。”
他就是著名作家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