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汪倫名人故事
李白與汪倫的故事大家知道嗎?你是否在尋找“有關汪倫名人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有關汪倫的名人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汪倫名人故事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涇縣水車鄉境內),是個風景幽美的地方。這里一直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
唐朝時,桃花潭邊有個叫汪倫的青年人,因家貧讀書不多,但很愛聽詩書,每次下田經過村頭的私塾,見老先生講詩書,總是悄悄地在窗邊聽一會兒。當時,詩人李白已名揚天下,汪倫很喜愛他的詩,他常常想:要是能親眼見到李先生,該多么幸福啊!
有一年春天,李白從宣城的敬亭山到涇縣城邊的水西。當時,水西是風景優美的勝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繞寺前。李白在此玩賞了數日,作了不少詩,流連忘返。李白到水西的事不知怎么被汪倫知道了,他立刻駕一葉小舟,順著青弋江的碧波來到了水西,一路打聽,找到了李白。施禮拜見后,李白問這布衣打扮、素不相識的俊俏后生找自己有什么事,汪倫又打躬說:“我叫汪倫。聽說先生喜歡飲酒吟詩,今特來奉告,有一個好去處,不知先生可愿前往?”他指著閃閃發光的青弋江說:“我就住在這條江的上流,那里有一個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李白欣然同意前往。
到了桃花潭邊,但見潭水悠悠,野渡舟橫。岸上只有一樹桃花,孤零零地開著,桃花樹邊,有一個茅店,門前屋檐下,一根細竹竿斜挑著一面杏黃色的酒旗,在春風中嘩啦啦地飄舞。
“你騙我,”李白不悅,“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汪倫笑道:“我們剛才經過的地方,叫十里邊山,這小店門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嗎?”汪倫又指著窗外那面迎風飛舞的酒旗說:“喏,那不寫得清清楚楚,是‘萬家酒店’嘛,酒店主人姓萬。”李白也笑了,連連點頭:“原來如此!”
汪倫將李白請進小酒店,布置了簡單的酒菜,這才把心底話兒全掏了出來:“先生,我是個山野魯莽之人,平時很喜歡你的詩,也很想見你一面。這次聽說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請先生到寒舍做客,又怕先生嫌我們家貧,不肯光臨,因此想了這么個主意。晚生欺騙了先生,請先生寬恕!”說罷,納頭便拜。
李白被汪倫的一片真心實意感動了,他雙手扶起汪倫,深情地說:“你要早說明,我也會來的。我很喜歡你,我倆交個朋友吧。”汪倫激動地拉住李白的手,熱淚滴落在李白的衣袖上……
就這樣,李白在桃花潭住了十多日,受到汪倫和村人的熱情款待。李白臨走那天,汪倫戀戀不舍,唱著山歌為他送行。他很感動,詩興大發,口占一首絕句《贈汪倫》。
汪氏籍貫簡介
汪氏譜中還特別記載:47世祖泰元居太平,年四十卒,葬父墓側,生二子,仁泰、仁恭。到了仁泰是48世,
生二子,鳳思、鳳林,鳳林即汪倫。鳳思成才后在歙縣任縣令。歙縣是周公后漢末汪文和為避亂遷皖南汪氏第一居住地,40代后就遷太平縣了。所以譜中記載風思到歙縣任縣令是“復居故里”。到風思時是49代,因此汪倫籍貫不是歙縣應是太平縣。汪倫出生在太平縣,到涇縣任縣令時,其父仁泰沒有隨長子風思去歙縣,而是隨次子汪倫遷居涇縣,直到81歲在涇縣桃花潭謝世。汪倫卸任后也定居于涇縣桃花潭。
為什么長期以來,汪倫一直被以為是涇縣人?主要是皖南的一些《汪氏宗譜》記載有筆誤,將仁泰“自太平遷涇縣”,少了“隨子任”三個關鍵字。40世祖汪叔舉早就居歙縣(今屬績溪縣)大廟汪村,后人居太平縣。從宋、明、清以來涇縣地方志都誤記汪倫是涇縣人。從2005年開始,桐城學者汪興吾根據桐城的多家《汪氏宗譜》考證第一次提出了汪倫是太平人的見解,隨后天津南開大學教授汪茂和經考證也認為太平縣的確是汪倫的籍貫和出生地。
《贈汪倫》全詩翻譯賞析
《贈汪倫》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注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覽桃花潭時,汪倫常常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李白做這首詩贈與汪倫。
2、踏歌:一種民間歌調,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這是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唱歌方式。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4、聞:聽見。
5、深千尺:很深,這里用了夸張手法。
6、不及:比不上。
《贈汪倫》翻譯: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贈汪倫》賞析: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詩的前半是敘事,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起句先寫離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次句繼寫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踏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