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作文
《阿Q正傳》創作于1921年底,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作文(精選篇1)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從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板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并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于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后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于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作文(精選篇2)
社會的腐敗,百姓的懦弱,你們敢于拼搏么?
——題記
看完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為阿q惋惜,可這也正揭示了從前中國人的懦弱無能,真如同這阿q一樣,也顯示出了當時中國統治十分糟糕,像阿q這樣的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只能收到別人的凌辱:被有錢人欺負,被嶺村人欺負……十分可憐,只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很低,只能干苦工,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沒有權沒有勢的老百姓只能收到氣壓!也真是如此,阿q變開始封閉自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人的自私,都是掩飾他的害怕,因為,沒有辦法呀,苦老百姓只能如此忍氣吞聲,錢占據了絕大部分!
如今,中國雖沒有當時的社會那樣了,但是也不乏像阿q這樣的人,不愿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接受外面的新鮮,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樣。魯迅先生也正想喚醒這些人們,其實,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只要你能用心體會,就一定能夠了解到的。
這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被踐踏的人權。致使他變成了一個愛逃避的人,遇到了問題,只希望一味的躲在別人的身后,永遠不會正面去解決。
現在,條件逐漸優越的我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阿q了,遇到了挫折,哪怕只是小風小浪,也不敢面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是知難而退并不是壞事,但是也是建立在你實在不能夠去解決這件事情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像魯迅先生手下的阿q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旦碰到挫折,都不去努力鉆研,不曾去認真思考過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開始一味的退縮,那你的人生難道不會變得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味嗎?沒有一波三折的冒險滋味,更是沒有勇于拼搏的精神,那么你的世界將會越來越狹隘,越來越沒有味道。
我想說,就算是過去再怎么努力創造的輝煌,那也只是一時的,也只是屬于過去的,不是屬于現在的,現在的就更需要我們努力拼搏的精神了!我想,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不也正是想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嗎?這或許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但是,人的一生中如果真的缺少了拼勁,那么即使是再完美的人生,即使有再多的華麗裝飾,到最后,終會露出它的本來面目,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拼搏,不斷地進取,即使失敗,那也是為后面的成功奠定的基礎,根本不用怕,因為只要你一直保持,終究會成功的!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作文(精選篇3)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杰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后農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贊嘆。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后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后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著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只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里咬他的靈魂。”
對于看客,魯迅是銘心刻骨、深惡痛絕的。在日本學醫時看幻燈片,看到外國人殺中國人,而其他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鏡頭極大的刺激了魯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全茁壯,都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醫治他們的靈魂,從此棄醫從文,為改造國民性而奮斗。對于看客內心的陰暗丑陋魯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擊,在《藥》中寫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時,那些看客的丑態是:三三兩兩聚集,又圍成半圓,脖頸伸得很長,仿佛多鴨,被無形的手提著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寫人們的那種生了蛆的同情是,跟著祥林嫂圍觀祥林嫂來一遍一遍地聽她阿毛的悲慘故事;在小說《示眾》里,魯迅用整篇小說來揭示看客內心的陰暗;在《阿q正傳》的前文寫阿q的丑陋是,從城里回來向別人大談其殺革命黨的見聞,嘴里還津津樂道著“殺頭,好看!好看!”在其雜文中也有多處對這種看熱鬧看殺頭的癖好的批判。這里魯迅再一次用尖銳犀利的語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畫出看客的靈魂。這樣描繪的確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但這段描繪雖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藝術上卻是失敗的,它不符合藝術的真實。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會有這樣的思想的。阿q是個充滿精神勝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說,就是在決定自己生死的畫供時,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還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畫得圓,直到走向刑場,他也沒能像竇娥一樣覺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著“再過二十年又是一個”,連對這個害他至死的社會的最起碼的痛恨都沒有。阿q太可悲、太可憐了。可悲又可憐的阿q怎么會突然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對看客產生了入木三分的認識呢?阿q不也曾是一個看客嗎?不要說阿q,即使是能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有一定認識的比較清醒的知識分子,又有幾人能認識到看客內心的丑陋與陰暗呢?這段描寫顯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實,是作者魯迅寫到這里再也忍無可忍,于是將筆鋒一轉,借阿q的聯想對看客極盡揭露與鞭撻,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這顯然是文學創作的大忌,在藝術上是失敗的。
二、即便阿q有這樣深刻的思想,即便這種聯想的內容對于阿q來說是合理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走向刑場就要被槍決的人,也決不會再在內心對看客表現出那樣的痛徹骨髓的憎恨。他可能會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謂革命黨;可能依然記恨假洋鬼子不準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結局;可能怕讓王胡小d輩知道了笑話;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莊誰敢犯殺頭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滿意足地走向死地;當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懼。總之,無論如何,在臨死前的最后時刻,他是不會單單聯想到看客怎么樣的。作者這樣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失真的。
也許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寫到這里,作者對看客的憎惡已經難以用理性來控制,也別講阿q有沒有這么深刻的思想,也別講在此刻有沒有可能去作如此聯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藝術的犧牲,也要把自己鋒利的匕首投槍擲向看客了。也許在這里作者已沒法解決思想和藝術的沖突,只好舍藝術而求思想了。盡管《阿q正傳》存在這樣的藝術缺憾,但我們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說,畢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傳》仍不失為我國現代文學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作文(精選篇4)
《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阿Q是一個農村的流浪者,沒有家,沒有固定的職業,只有給別人作短工,他除了可以出賣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籍貫都不在意。在人們的侮辱、打罵中的他漸漸變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閑。
雖然阿Q到處受到壓迫、排擠、侮辱,但是他總是“樂觀”。在受到侮辱時,他不是奮力反抗,正視事實,而是愚昧地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來為自己奴隸地位和底下、屈辱處境辯護,用我看似可笑的瞞和編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在“苦中求樂”。
他非常貧窮,還自欺欺人地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么東西!”他充分表現了辛亥革命時人們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輕自賤,麻木輕信的半殖民地人民。看了《阿Q正傳》我感到了一種憤慨,但是卻無從得知那感覺的來源,在我們這個年代,我們身處的環境,對于魯迅的這中篇小說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過我仍從中理解到一些東西,并從父母那兒得到了一些證實。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通過自己打自己來排解,轉而還很得意。覺得自己是世界第一自輕自賤的人。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地得勝了來辯解,然后竟然就像忘了剛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阿Q就用這種“精神勝利法”來反敗為勝,反辱為榮。
阿Q是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先估量對手。不會說話的他便罵,力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揚起拳頭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輕保這些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魯迅先生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是由于卑怯性而來的.。“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我認為其實這一點和后面的精神勝利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不同是精神勝利法只是對自己,而這種卑怯性卻使很多弱小者受到欺負。
魯迅正是以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字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封建,應該鏟除封建思想的毒瘤,才能獲取真正的勝利。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作文(精選篇5)
晚時分,落日的余暉透過窗戶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里捧著一本散發著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說:“阿Q,你真能做!”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里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于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于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閑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后。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溫暖,給人一絲溫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溫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里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著自欺欺人、喪失斗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后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余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