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阿q正傳》心得體會1000字
《阿Q正傳》的作者魯迅,這個名字早已刻骨銘心了。讀他的作品,就像是讀社會,讀人生,讀我們自己的靈魂。他的作品都是文學中經典。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阿q正傳》心得體會10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中學生《阿q正傳》心得體會1000字(篇1)
近期電視里又播了電影阿q正轉。作者并無筆墨來描寫阿的生長過程可想其是孤兒,肯定其有父母,但其父母或早亡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養育和培養之。也無叔姨輩人來幫助其。其可能吃百家飯稀里糊涂地長大。所以身體不佳,打架似乎也老是輸。文中有言,只一拉,阿q蹌蹌踉踉的跌進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辯子,要拉到墻上照例去碰頭。照例二字透露了恐怕不止一次也。
趙老太爺不許其姓趙,文中言你怎么會姓趙,你哪能配姓趙。
地保也壓之,文中言,被地保訓斥一番,謝了地保貳佰文。
無賴也欺他?;杌枘X的一大陣子,他才爬起來賭攤不見了,一堆錢也不見了。
假洋鬼子也欺他,似乎確鑿打在自己的頭上。
阿q的境況是極為艱難的。如對攻,其非得亡命也。阿q作為成人,總有一定的經歷。但文中不可考。但也有顯露阿q時常去酒店喝酒聽聽旁人議論的時政和其他事情。有時也看看社戲,不過其卻在其處賭博,有時贏錢又為無賴設計所搶走。此類存在一定會給阿q以精神養料。但阿q卻反其道而思之。被閑人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阿q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于是心滿意足得勝走了。阿q是一個偷梁換柱的大師,將壓迫的本質改換成兒子打老子。畢竟老子對兒子還是上對下的關系,于是心就平靜了。就可以處理下一個問題了?;蛴用魈斓牡絹?。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過日子。如阿q無此法,親愛的朋友你想想該如何辦,對攻其無力又無膽。如雞蛋碰石頭,你就是有無數的雞蛋碰石頭,其結果總是雞蛋破碎而石頭完好。阿q的腦子也不會升華,如將許多雞蛋匯成合力壓石頭將之壓碎。若如此阿q就會成為大戰略家和戰術家、所以阿q只得以勝利法為武器不斷地平衡自己,以求在社會上得以可悲的存在。居無所,食有上頓無下頓。
阿q也不是純然以精神勝利法手段來解決問題。阿q在平時,看見伊也一定要唾罵,況……又發生了敵愾。阿q走近其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摸著伊新剃的頭皮,癡笑著說……再用力的一擰,才放手。阿q將客體強加於其的壓力全都轉移到尼姑的身上,阿q平衡了。又以主體的形象存在于未莊。阿q是個流氓無產者,無產無業,只要生存什么壞事都肯干。
這斷子絕孫的阿q。遠遠地聽得小尼姑的帶哭的聲音。尼姑通過哭和罵也將心里的怨恨排除掉了。這個未莊小世界再一次處于平衡之中,精神問題全解決了。
吾以為多少有點精神勝利法是可取的。將壓力承擔,以平衡與周圍世界的關系。不過別忘了升華,在新的高度上與客觀保持平衡。
當然對阿q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還是社會的責任。但時間又不會倒轉,如倒轉先啟蒙后小學、中學、大學,將其培養成社會有用的人,也許會成為以農業為手段的企業家。
阿q無疑是個倒霉蛋。把總、舉人、錢秀才在那個時代是個存在。阿q也卷入其中。關系總有個了斷。把總拿了舉人的財物,總得找個替死鬼,而阿q又是目擊者,并且有前科。阿q此劫難逃成了犧牲品,去了另外的世界。也許此是最后的結局,阿q進入了天堂,在虛空中極樂也。
舉人老爺和錢秀才漸漸發生了遺老的氣味。
無疑把總是那個社會的得益者。
一個舊的事物將是逝去,一個新的事物又將誕生。
中學生《阿q正傳》心得體會1000字(篇2)
《阿Q正傳》最初發表于《晨報副刊》,后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栋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是一個貧苦的流氓無產者的典型。
阿Q是個受壓迫的農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名無姓。有個姓氏卻被趙太爺剝奪了。只能靠打短工為生活?!皠e人舂米,他便舂米;別人插秧,他便插秧?!?/p>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尋求自我安慰。小說中的《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都是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行狀”。歸納起來,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戰勝對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死要面子又欺軟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終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我安慰;別人說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闊”來搪塞。具有驚人的健忘癥。前面被人打了,轉身之間忘得一干二凈。轉嫁痛苦,耍無賴。畏強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點之一。剛剛被強者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得鼻青臉腫,轉眼之間就去欺辱小尼姑,強行摸小尼姑的頭,還說“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別人家的蘿卜,卻要蘿卜說話。等等。
但“精神勝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意識。
阿Q的身上還有封建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意識。他認為,凡是革命都是與他作對,革命黨捉住都要殺頭。這體現了阿Q身上的?;室庾R。他自己雖然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卻以欺侮女人為樂。并且認為“女人是禍水”,自認為“男女之大防甚嚴”,超過了古今的圣賢。盡管到處流浪,還要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就是這種宗法家族思想的體現。
阿Q參加革命,其實對革命并不了解,一個把自由黨變成了“柿油黨”的流浪漢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本能來確定其含義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戲曲中的場面——“銀盔銀甲。三尖兩刃刀”;所謂的革命,就是搶得財產,把秀才家的寧式床搬來;就是搶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兒等女人搶來,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殺,把秀才等殺掉,把王胡殺掉;就是欺壓別人,讓小D搬東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將比失敗讓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它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屢遭外國侵略的屈辱歷史相聯系。是那種雖然破落,但還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鴕鳥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國小農經濟社會的產物。中國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后、不覺悟等弱點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容易染上“精神勝利法”。同時,阿Q的性格還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釋家文化相連接?;乇墁F實和不敢面對現實,是阿Q和傳統的道家和釋家文化的相通點。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征。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阿Q時代屬于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并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中學生《阿q正傳》心得體會1000字(篇3)
說起《阿Q正傳》,最津津樂道的便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吧,在第二章的優勝記略及其續集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被人抓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阿Q心想自己是被兒子打了
錢被偷走了,原來“兒子”那一套已經不管用了,阿Q抬起左手,用力的在臉上打嘴巴,算報仇了
這樣一種自苦式的安慰方式顯然和大眾是相背離的,但阿Q身上的這種特質,在面臨愛情,生計的時候更為突出。
當阿Q因為調戲吳媽,被趕出趙府,并受到周遭人的不待見時,阿Q的反應是:
“他起來之后,仍舊在街上逛······卻又漸漸覺得世上有些奇怪”
“但他更覺得世上有些古怪,卻是許多日以后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賒賬了·····”
有著高度自我安慰能力的阿Q,在現實世界中的反應是遲鈍的,換個視角看,阿Q的這種“自我勝利法”,其實是他自身的自我保護機制,以破除他認知,感知世界的障礙。
人作為群體動物,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還有更高級的,對社會認同感和自我價值的追求,而這一切對于阿Q來說,卻是困難的。
文章第一章便介紹了阿Q的大致情況,姓氏不清,名字也為音譯,籍貫也并不了解,只有一個“阿”字是十分肯定的。
社會身份的缺失,造成了阿Q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
極度不屑于世事,但又渴望得到關注與尊重,極易膨脹又極度自卑
生命結束前,阿Q回憶起的那只餓狼:
“眼睛又兇又怯,兇兇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了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在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
和文章結束時,看客們冷漠的態度相呼應,“可笑的死囚”,“竟沒唱一出戲”,“白跟一路”
比一頭餓狼更可怕的,便是大眾的口舌。
中學生《阿q正傳》心得體會1000字(篇4)
前段時間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覺得它就像舊社會的第一聲春雷,字字句句都擲地有聲。
阿Q是一個一無所有,靠短工度日的貧苦農民。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存的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變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并且勾結官府,把他充作“革命黨”拉上法場槍斃,而阿Q對自己的悲劇卻還至死不悟。正是讓人可悲又可嘆。
魯迅先生不止創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形象,而且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弱點,
《阿Q正傳》讀后感1000字
魯迅先生以辛辣諷刺的文筆從阿Q身上揭露了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淀而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這種劣根性表現在阿Q身上,就是麻木不仁和“精神勝利法”,阿Q用這種方法自我安慰、茍且偷生。即使這樣,別說生存,就連性命都沒有保住?!斑^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這是阿Q臨死前的半句話,而這次他表現的精神勝利法卻是那樣的悲愴……
難道魯迅先生僅僅是在寫阿Q嗎?不,我認為他更是在刻畫隱伏在中華民族骨髓里的不長進的性質,——“阿Q相”!試想一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中國是僅存的一個世界文明古國,它的歷史遠比其他發達國家要久,它的起跑線遠比其他發達國家要靠近終點,但為什么直到現在,它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原因就是那不長進的“阿Q”相,就是那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盡管這精神勝利法有時的確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安慰,讓我們的心里好過些,但如果這樣長久下去,結果只有一個——像阿Q一樣——滅亡。幸好在舊社會的那群“阿Q”們中,有幾個腦袋還清醒的人——孫中山、鄧小平、主席們拯救了社會,拯救了人們,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卻沒能完全拯救他們的靈魂——直到現在,那些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茍且偷生的“阿Q”們依然不在少數,他們甚至比“‘老’阿Q”還要壞一百倍!以往的阿Q最多只是在北大后說是“兒子打老子”,或者說自己是“蟲豸”,而現在的“阿Q”們呢?貪贓枉法的官員在收到賄賂后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無業游民在扮成殘疾人或貧苦人,向人們博取同情、乞取錢財后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犯罪的人們逃逸在外后用精神勝利法來茍且偷生……實在令人汗顏。盡管監管部門已經盡全力去打擊這些行為,但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認為,更切實的方法就是拯救那些“阿Q”們的靈魂,讓他們知道:“精神勝利法”不勝利!
那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應該怎樣做呢?沒錯,我們不能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我們應該積極進取,不驕不餒,記住“精神勝利法”不勝利,做新時代的新主人!
中學生《阿q正傳》心得體會1000字(篇5)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于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蓖瑫r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后,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庇械恼f:“槍斃沒有殺頭好看?!边€有的卻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边@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里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