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
讀后感里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最新讀后感范文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篇1】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從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板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并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于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后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于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篇2】
前段時間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覺得它就像舊社會的第一聲春雷,字字句句都擲地有聲。
阿Q是一個一無所有,靠短工度日的貧苦農民。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存的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變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并且勾結官府,把他充作“革命黨”拉上法場槍斃,而阿Q對自己的悲劇卻還至死不悟。正是讓人可悲又可嘆。
魯迅先生不止創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形象,而且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弱點。魯迅先生以辛辣諷刺的文筆從阿Q身上揭露了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淀而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這種劣根性表現在阿Q身上,就是麻木不仁和“精神勝利法”,阿Q用這種方法自我安慰、茍且偷生。即使這樣,別說生存,就連性命都沒有保住。“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這是阿Q臨死前的半句話,而這次他表現的精神勝利法卻是那樣的悲愴……
難道魯迅先生僅僅是在寫阿Q嗎?不,我認為他更是在刻畫隱伏在中華民族骨髓里的不長進的性質,——“阿Q相”!試想一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中國是僅存的一個世界文明古國,它的歷史遠比其他發達國家要久,它的起跑線遠比其他發達國家要靠近終點,但為什么直到現在,它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原因就是那不長進的“阿Q”相,就是那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
盡管這精神勝利法有時的確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安慰,讓我們的心里好過些,但如果這樣長久下去,結果只有一個——像阿Q一樣——滅亡。幸好在舊社會的那群“阿Q”們中,有幾個腦袋還清醒的人——孫中山、鄧小平、主席們拯救了社會,拯救了人們,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卻沒能完全拯救他們的靈魂——直到現在,那些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茍且偷生的“阿Q”們依然不在少數,他們甚至比“‘老’阿Q”還要壞一百倍!以往的阿Q最多只是在北大后說是“兒子打老子”,或者說自己是“蟲豸”,而現在的“阿Q”們呢?貪贓枉法的官員在收到賄賂后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無業游民在扮成殘疾人或貧苦人,向人們博取同情、乞取錢財后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犯罪的人們逃逸在外后用精神勝利法來茍且偷生……實在令人汗顏。盡管監管部門已經盡全力去打擊這些行為,但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認為,更切實的方法就是拯救那些“阿Q”們的靈魂,讓他們知道:“精神勝利法”不勝利!
那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應該怎樣做呢?沒錯,我們不能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我們應該積極進取,不驕不餒,記住“精神勝利法”不勝利,做新時代的新主人!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篇3】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里回到未莊,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著新棉襖,走進柜臺,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柜說,他去城里了。然后,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里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里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非常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寫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么?’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著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致,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為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為當時民眾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并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我真想看到最后,最后的情節肯定很精彩,如果還想接著看的話,請期待下一篇《阿Q正傳》第七章讀后感(五)《革命》吧!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篇4】
前段時間講授了《阿Q正傳》這篇文章,讀完課文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覺得阿Q又可笑又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
《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
阿Q的精神勝利法往小里說可以稱之為樂觀。其實說起來,樂觀原本是人所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素質之一。有很多時候,人都需要一種樂觀的精神讓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讓自己以一種更好的心態來面對生活。
就比如說我們的物質世界十分的豐富多彩。對我們人類來說有著形形色色的誘惑,人的本性中有著很強的占有欲和自尊心,看到好的東西就會拼命的想要得到,并且可以為了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惜一切代價。正因為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的進步,我們也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可是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達到自己的要求。好了還想更好,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斷膨脹的欲望與占有之心會使人的心靈扭曲,甚至會導致人們為了滿足自己不現實的欲望而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甚至性命。而這時就需要我們心中的樂觀心態來調節,從而讓我們知足,收起自己過分的欲望——至少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才能常樂嘛。
然而,樂觀一旦過了頭(就象阿Q),那么就會變成一種精神上的墮落。形成一種甘為人后、不思進取,甚至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心理。阿Q就是這種心理的典型。起初,未莊那些有權有錢的老爺們欺負他、打他他還會還手,還要跟人家拼命,這說明他還有著做為一個人的人格與尊嚴,他希望得到一個作為人的最起碼的平等與尊重。可是這樣對于他似乎是無濟于事的,因為未莊的人們并沒有因此而改變對阿Q的態度,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的欺負他——拉著他的辮子把他的頭往墻上磕。阿Q當然不服,可是他又無力還手。但是這時的阿Q并沒有去想別人為什么會看不起他,他更沒有為了自己在別人面前不受嘲罵,有著起碼的尊嚴而讓自己活的堂堂正正、不再欺軟怕硬。而是用自己那所謂的樂觀精神來安慰自己:“我終于被兒子打了。”聽起來,心理或許會得到暫時的滿足,好象別人吃了虧一樣,挺舒服。殊不知他是在自己貶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到后來,他居然還演變到別人前腳剛打罵嘲笑過他,他后腳就忘了,又把人家當圣人一樣的貢起來。為了讓自己的心理更快樂一點,還美其名曰:自己是天下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我聽了以后真想上去也揍他一頓。一個自己都不把自己當人看的人,又如何能讓別人尊重你呢?阿Q不知道自己這種極為可笑的精神勝利法,這種夸大了的樂觀心態,只能用于麻痹自己,讓自己沉溺在一個虛幻的世界里,得到一個虛幻的精神補償而心滿意足于現實,讓自己更不快樂。
魯迅先生之所以要塑造出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正是要映射出潛伏在千千萬萬中國人心中的“劣根性”,讓世人真真正正的去看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他是要喚回沉默國民的靈魂啊!要知道,一國之中有一個兩個、哪怕百十個這樣的人都不要緊,但要是全國的人身上都有著阿Q的影子,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就完了!魯迅先生深深的看到了存在于中華民族的這一不容樂觀的弱點。他寫下《阿Q正傳》是要告訴世人,這種為擺脫絕望的生存環境而作出的精神勝利法的選擇,只能使人墜入更加絕望的深淵,于是我們絕望的生活環境是永遠也不可能擺脫的。
其實不只是魯迅的那個年代,即使是我們現在也應該以“阿Q”來時時提醒自己,這種過分的自我欺騙的樂觀到最后只能使一切不容樂觀。
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里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篇5】
觀看了電影《阿Q正傳》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原因有二:一是為阿Q的滑稽表演所吸引,然而又不由的使我沉思起來……其二,就是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深刻觀察力和犀利的鋒筆不能不叫人稱絕!
阿Q是 魯迅先生筆下成功塑造出的一個小農民,他生活在舊中國社會的最低層,深受封建主義和官僚的壓迫和毒害。他無知,迂腐,麻木,掙扎在反動勢力的魔爪之下不能自拔。就在那樣的社會中,那樣的環境下,Q 有他絕妙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的本領。從而一次次地把Q從失敗轉為成功, 從痛苦轉為歡欣,從恥辱變為光榮!—這就是Q君的精神勝利法。
被別人打了,自己無力反抗,眼見 “仇人”就在眼前 ,自知久戰不能取勝,于是甩一句“兒子打老子,”得意洋洋,轉身便走,此時他竟十分榮耀,因為他是勝…利者,多么可悲啊!
在當時的社會中難道只有一個Q君嗎?不,Q君何止一個?他的朋友遍天下,他的化身滿神州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這套看家的本領——“精神勝利法”何時失傳了呢!
當滿清皇帝正在做 “天朝大國”美夢的時候,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神州大門,立時,火燒圓明園,搶襲北京……清王朝無半點反抗的能力,遭到西方列強的凌辱,以致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大小條約,自1840—1949年間共有一千多項,中華民族的主權喪盡了,勞動人民的血汗源源不斷地流向西方……滿清皇帝卻說出這樣的一番話:“這是禮尚往來,以中華之物力討國人之歡心,我天朝大國,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對待朋友就應誠心誠意”。
好個禮尚往來,中華民族已身陷水火之中,還白天做夢,自稱“天朝大國”,這不是自夸自醉的精神勝利法嗎?
平民施用“精神勝利”法便要在無知中死去,國家施用精神勝利法, 便會在自我陶醉中淪喪,這就是魯迅先生告誡世人的警語!
好在愚昧無知的阿Q時代已經結束,歷史的列車已步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康莊大道,中國人民正以高度的責任心和責任感的為四化大廈添磚加瓦,社會主義的光明前途使我們看到了祖國的未來。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使我們感到充實,我們再也不會使用精神勝利法自高自大,我們有了能力保護自己,武裝自己,放眼世界,世界人民向偉大的新中國投來了驚奇羨慕的目光,中國人民有了真正的棲身之所,再也不會委屈求全,歷史終將證明:阿Q及其它的秘訣已經化為推動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巨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