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高三讀后感800字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高三讀后感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阿Q正傳高三讀后感800字(篇1)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農民的典型。
他深受剝削壓迫,卻極為糊涂落后,其性格呈現出十分復雜的狀態。不過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勝利法”。
阿Q不正視現實,不思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勝利法”,自欺自慰,知道臨死前,在死刑判決書上畫圈,他也“立志”要比別人畫的圓,結果畫成了瓜子模樣,他還自我安慰:孫子才畫得很圓呢!
我想,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一輩子被剝削被壓迫被欺凌,卻始終處于一種麻痹狀態,直至被無辜殺害。
而魯迅塑造阿Q的目的,也是為了“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是那個“吃人”時代的特定社會的產兒,有其鮮明的個性,因而是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成功的典型。
阿Q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精神勝利法”是社會的通病,并非落后人士所特有。
當與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時,用并不存在的過去來夸耀于己,僅為獲得心靈上的一絲慰藉。
遭別人毆打,無力還手,懊喪過后,心想:我總算被____打了,他太強了。于是心滿意足起來,似乎轉敗為勝。
向別人表白未果,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想著自己的優點去與對方的缺點比較,然后妄自尊大,接著又歡天喜地的進行另一次戀愛。
這些社會上“精神勝利法”的現實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只有找準這一現實問題的“題眼”,才能找到解除的鑰匙,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使得如此“悲劇”不斷上演;另一方面,人們自身的不思進取使得他們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安慰而毫無實際行動。.
“精神勝利法”的存在,也提醒我們,如果這成為一種常態,那么社會進步將不復存在。因此以實際行動沖破精神防線的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社會成為精神中的廉價物,行動中的奢侈品。
“精神勝利法”也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弊大于利。因此,要不斷探究幾千年來其演化軌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精神勝利法”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創造出與時代夢想交相輝映的燦爛成果!
阿Q正傳高三讀后感800字(篇2)
阿Q是一個社會底層人物,沒有“行狀”沒有文化,不但無人可憐他、同情他,朱莊的人們還把他當作笑柄和欺負對象。即便如此,阿Q卻很自尊,一面人們瞧不起他,一面他反過來瞧不起人們,上至趙太爺,下至王胡,阿Q總感到自己高他們一等,這樣的態度發展到了極端,就衍生為阿Q的獨門絕技——精神勝利法。該法的要訣就是為自己被欺凌的遭遇尋找借口,即使找不到,也要假裝自己高人一等,達到自我滿足的目的。
在優勝記略中,魯迅生動描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從“兒子打老子”,到“第一個自輕自賤”,再到 “打自己兩個嘴巴,似乎打人的是自己”,阿Q的精神勝利法越來越可笑無解,可謂荒謬至極。作為一個注定遭欺凌壓迫的社會底層人物,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他活命的法寶,要不然誰不抓狂崩潰呢?阿Q應當是值得同情的,雖然他的做法十分可笑,但這實再是迫不得已。因為在那樣一個社會環境,沒有強大的精神等于宣告死亡。
然而在續優勝記略中,阿Q暴露了他的本性。在面對地位比他高的人面前,他是個靠精神勝利法茍活的羔羊;而在地位比他低的人面前,他是欺壓他人的餓狼。阿Q的同級和下級是王胡和尼姑,對待他們,阿Q絲毫不留情面地侮辱他們。這時的他不再需要精神勝利,而要通過武力和口舌來尋求現實的滿足感。事實上,對下級的欺凌才是他生存的必需品,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不過是欺凌和被欺凌之間的過渡用品。當阿Q被王胡反抗后,他的行為是“無可適從地站著”,而不是他慣用的虛想自己取勝。這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僅用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他終究需要現實的勝利;當現實勝利也得不到時,阿Q就會“不知所措,無可適從”,因為是現實的勝利維系著他精神的穩定,而非精神勝利。
如此看來,阿Q就并不值得可憐了。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所有人都是阿Q。魯迅在《燈下漫》一文中提到過“中國的人肉宴席”。他指出中國是一個層層剝削、層層壓迫的社會。每個人一方面受到上級社會的欺凌,一方面又對下級社會進行壓迫。這一環又一環的欺凌宴席,其享用者便是那西方帝國主義統治者。阿Q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但他也是這宴席中的一個人,只不過是受到的壓迫和欺凌更多罷了。精神勝利法是阿Q生存的法寶,它不但表面荒謬可笑,其本質也丑惡陰暗:它的存在是用以渡過自己受到的欺凌,以達到自己欺凌別人的過程。西方帝國主義者又是如何享用這一宴席的呢?在文中也有比喻,就是那觀看阿Q欺負尼姑的“酒店里的人”,他們享受著物質的奢華,又從“中國的人肉宴席”中找到了精神的樂子。而水深火熱之中的中華民族卻絲毫沒有感知,反而“用力地一擰”,更加賣力地為他們提供大餐。
阿Q正傳高三讀后感800字(篇3)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運用大量帶有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呢?我想了很久,他不只是為了想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同時更要警醒人們反抗舊制度的壓迫與欺凌,爭取一個自由民主的新生活!
從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個“了不起“的想法,看后不禁暗暗感慨他那種超凡的“良好”心態。“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去解決問題,只能轉身就跑。
說到阿Q被踐踏的人權,是因為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賣苦力才能生活,文章中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舂米,撐船什么的,但阿Q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面落腳,還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和氣憤!阿Q生活在黑暗的舊中國,生活在人吃人的社會中,是多么不幸啊!但是他不敢勇敢地反抗那些欺壓他的人,不敢為自己的尊嚴和自由放手一搏,又是多么令人氣憤!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現實社會中有人想完全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我想這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領導愿意用這樣的員工,先不說工作,就說作為一名學生,若在學習中有這種心態,估計在同學中是不可能站住腳的。舉例說明,考試失手的同學,有的會及時總結問題,并適度采用精神勝利法鼓勵自己,力爭下次考好成績;也有的同學完全依靠精神勝利法來麻痹欺騙自己,覺得無所謂,也就這樣子啦,那其結果肯定會越考越遭。正如文中的阿Q一樣,為了減輕外力帶來的欺壓和凌辱,采用了自欺欺人的方式來逃避現實,選擇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越陷越深,使得阿Q活在了自己的世界,很難真正了解除了他自己幻想的那個世界外的另一個人際交往復雜甚至說是危險重重的大世界。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生哲學吧,自己明明已處于劣勢,但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于是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并不會真的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不過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
但有時,每個人又不得不使用阿Q這種精神勝利法來幫助調節自己的心態,就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人人都在為生活學習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沒有本領,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弱肉強食的現象極為嚴重。現在的人們,有時也正需要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社會上一些人就因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那短暫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不敢勇敢地面對自己,被社會淘汰了。或許過多的使用阿Q精神勝利法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封閉,但適時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是會讓人們更好的適應生活,適應環境,適應整個社會的。
在看過這篇文章后,不禁暗暗佩服魯迅先生高超的寫作藝術和手中那桿神奇的筆,他既準確地刻畫了當時社會人們的腐敗與墮落,同時又生動地描寫了底層的勞動人民因沒錢而被有錢人欺辱耍弄的無助,既告誡每個人應勇敢地去面對生活和社會中的難題,靠自己能力在社會上生存,同時又警醒煩躁不安時的人要學會合理地調節自己。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
阿Q正傳高三讀后感800字(篇4)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于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后,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里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阿Q正傳高三讀后感800字(篇5)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后的雇農.作為一個落后的流浪的雇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雇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于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上去找答案。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登錄作文網,你也可投稿。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登錄作文網,你也可投稿。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