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作文素材孫家棟
孫家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時代楷模作文素材孫家棟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代楷模作文素材孫家棟【篇1】
孫家棟是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1958年畢業于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五院(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航天部副部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領導衛星研制和發射的技術管理工作,在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相關技術的國家。
他擔任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風云二號氣象衛星、中巴資源衛星三個我國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負責上述三個工程大系統的總體設計、技術決策和技術協調,主持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工程均取得圓滿成功。
他擔任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作出了多項重要決策,主持解決了多項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建成了北斗導航第一代系統,實現組網應用。目前,北斗導航第二代系統正在部署中。
他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他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工程目標和工程總體方案,對工程各大系統的技術途徑作出了重要決策,主持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問題。2007年,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成功發射,在一年工作壽命內實現了全部工程目標與科學目標,并實現可控撞月。我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獲得圓滿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50多年來,孫家棟院士傾注于中國的航天事業,作為技術負責人和工程總師,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的輝煌,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現仍繼續活躍在我國航天技術的前沿領域。他為人正直,顧全大局,并十分重視人才培養,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孫家棟經常說:“1967年國家要搞人造衛星,當時也是沒有搞衛星的人才,我個人也只是具備了一點最基本的條件。所以主要靠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靠國家發展所創造的環境,對我個人來講主要還是靠機遇。”“我能夠主持衛星總體設計工作,得益于中國航天事業的穩步發展。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為自己提供了‘平臺’,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就了自己。”
孫家棟把自己看得很簡單:反正國家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交給任務,就把工作做好。2007年是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的關鍵性一年,這一年也是孫家棟最為繁忙的一年。為了探月工程能夠按計劃順利實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協調落實,他還肩負著中巴資源衛星和北斗衛星總設計師的重任。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城市飛往另一個城市,有時一周內要去三四個城市,打“飛機的士”成了他的家常便飯。這一年里,年近80歲的孫家棟10次進入發射場,在發射現場指導了5次衛星發射任務,主持、參加了近百個與航天有關的會議,空中飛人似的從北京飛了20多個地方。從9月初嫦娥一號衛星進入發射準備狀態開始,一直到11月26日衛星出圖的近百天時間里,孫家棟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探月工程的實施中。衛星發射成功后的一個月里,孫家棟雖然人在北京,但心系“嫦娥”,天天都坐鎮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時刻關注著衛星每個動作的準確性。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說:“他總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給他買四五雙。”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全國的電視觀眾在電視屏幕上看到了一個被攝影師搶拍到的鏡頭,當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的揚聲器里傳出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的消息時,大家全部從座位上站立起來,歡呼跳躍,擁抱握手,而孫家棟卻走到了一個僻靜的角落,他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在偷偷擦眼淚,這個鏡頭令許多人動容。
2010年孫家棟獲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問起他的獲獎感言,他發自內心地說:“心情非常激動,非常榮幸。自己感覺,航天事業是千人、萬人大家共同勞動的結果,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下產生的,獎勵是給予航天事業的肯定。自己做得有限,心情不安,只有感謝各方面對我的支持和培養,向共同戰斗的同志們表示感謝。”“航天的事情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每個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來就是事關成敗、事關國家經濟利益的大事情,不論是哪個航天人,他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把事情辦好。如果要說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萬萬航天大軍中的一分子而已。”
時代楷模作文素材孫家棟【篇2】
感動中國孫家棟事跡及觀后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這一天,當中國迎來首個“航天日”的時候,孫家棟院士感慨萬千。
“心情高興,設立航天日是國家對航天事業60年發展的充分肯定。”孫家棟說,更重要的是鼓舞,讓年青一代不忘歷史、展望未來,熱愛科學,熱愛航天,傳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國人從不缺少飛天夢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蝸補天等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訴說著對奧秘太空的向往。
從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始,中國的航天之路走得越來越遠。,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順利往返太空;,嫦娥一號首次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夢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會產生新的工程,這些工程反過來又進一步拉動專業技術領域發展,”在孫家棟眼里,科學技術和工程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孫家棟說。
月球離地球最近,研究衛星和地球兩者的.關系,力學上叫“二體運動”。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對象變成三個,各種計算公式、力量考慮、規律都不一樣。
中國探月工程總體分“繞”“落”“回”三步走,“嫦娥一號”完成了一期“繞月”使命,“嫦娥三號”實現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探測,計劃于前后執行的“嫦娥五號”任務,將實現無人自動采樣返回。
孫家棟認為,技術推動進步,需求拉動發展。“在競爭過程中不斷改進,改進過程中不斷思考,思考過程中產生新的認識,這是一個循環。”
這一循環,讓中國航天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歷史,一次次讓夢想成為現實。
孫家棟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關系雖然還未有結論,但他相信世界各國發展深空探測的終極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類起源問題。
中國航天的原則是為地面家園服務
“中國航天有個重要原則,就是解決當前地面家園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問題。”孫家棟說。
與美國和俄羅斯從一開始著眼于空間物理探測活動不同,中國航天發展在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之后,又陸續研制了一系列應用衛星,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各種需要。
孫家棟認為,這條道路符合中國發展的具體情況,在條件不成熟時,勉強開展深空探測是一種浪費。
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曾經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質疑。孫家棟表示,事實上,國家發展航天事業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剛開始科學家們出于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天之后才發現能與地面相結合。”孫家棟表示,像大多數科學研究一樣,發展航天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航天事業的戰略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中國從20世紀開始發展航天事業,除了為半導體、電子、原材料、儀器儀表工業等提供發展良機外,也陸續為氣象學、地質學等研究帶來了新的重大啟發。
“人類進入第四空間后,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這個空間的規律,給各類科學技術帶來啟發和研究條件。”孫家棟指出。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系列重大工程將全面推進,通過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科學與應用、北斗衛星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等領域的重點推進,加快軍民融合發展,讓航天事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人類活動始終離不開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既然離不開,我們就要在航天事業的空間里施展拳腳、大展宏圖。”孫家棟說。
“科普盡量往航天應用引導”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航天事業總是具有某種神秘感。
“過去對航天的宣傳報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觸了解。而且航天事業的成果要通過地面其他工程綜合運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孫家棟說。
孫家棟回憶,在中國導彈研制剛剛起步之時,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兒”。孫家棟的妻子直到1985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國外衛星送上太空時,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隨航天事業的高歌猛進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航天開始走下“神壇”,與每個普通人的生活發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術應用已經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濕”、手機定位導航、駕考探測紅外線、納米粒子燙等都與航天技術密切相關。
通過互聯網、科技展覽等線上線下渠道開展航天科普,體現航天信息對各行各業的服務,體現航天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讓老百姓看得到、摸得著,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航天、熱愛航天。
“航天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孫家棟說。從小培養孩子們對航天的熱愛,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是小時候通過收聽電臺的預告,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有了自己的夢想。
“航天日的設立也是為了激勵我們的下一代,”孫家棟說,“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實現了航天事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接下來就要看我們的年青一代。”
時至今日,173公斤的“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圍繞地球飛行。而我國火星探測器也計劃在發射,一步實現對火星的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
中國人的航天夢,從騰飛的一天起,就注定永無止境
時代楷模作文素材孫家棟【篇3】
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事跡及頒獎詞:孫家棟
2016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事跡及頒獎詞:孫家棟
202月8日,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盛典播出,時代在變,感動不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頒獎次及感人事跡完整版,火海救人英雄王鋒、功勛科學家孫家棟、潘建偉、壯烈犧牲的殲15飛行員張超、中國女排、耶魯村官秦玥飛、最美鄉村教師支月英、大國工匠李萬君、好醫生梁益建、紅絲帶校長____、新疆焦裕祿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等十大人物入選,作為中央電視臺傾力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感動中國》以評選出當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為主打內容,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孫家棟 功勛科學家】
2016感動中國孫家棟頒獎詞及事跡介紹: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87歲的孫家棟是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等多個“第一”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領導發射的衛星占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他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孫家棟頒獎詞: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孫家棟事跡介紹:孫家棟, 87歲,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他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
時代楷模作文素材孫家棟【篇4】
今天,我觀看了“____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家棟。
孫家棟,今年87歲了,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孫家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奇跡般地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____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
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孫家棟的頒獎詞是: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我看完后,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舍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我要學習他們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時代楷模作文素材孫家棟【篇5】
孫家棟,1929年4月出生,遼寧省瓦房店人。1958年從蘇聯學成歸國,在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導彈總體設計部,跟著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搞了9年導彈,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導彈專家。1967年7月,錢學森親自點將,讓38歲的孫家棟擔任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由此展開了孫家棟為之奮斗的衛星事業。孫家棟組建團隊,克服困難,沒日沒夜地工作。這一年,他的女兒出生了,由于有任務在身,妻子叫了輛板車一個人去了醫院,孩子出生時孫家棟也不知道。護士看不下去了,給孫家棟打電話,“你愛人給你生了個胖姑娘,你不過來看看?”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上天并成功入軌,傳回了人們熟悉的《東方紅》樂曲,舉國歡騰,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自主研制并發射衛星的國家。之后的日子里,孫家棟又先后擔任我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的總設計師。
作為總設計師,壓力和責任是巨大的。1974年,我國發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可升空21秒后衛星就爆炸了,任務宣告失敗。作為責任人的孫家棟,想到團隊幾百人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一個人跑到房間里大哭一場。之后的三天三夜,他和同事們在沙漠里,一寸一寸尋找火箭的殘骸,甚至把沙地挖了一尺多深,把混在沙子里的螺絲釘、小鋼塊、小線頭一點點收集起來,查找事故原因。當他發現是因為一節小小的導線,釀成了這場大爆炸后,他嚴抓細節,狠抓質量,逐步建立了中國航天第一套完整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把一顆顆衛星“捧”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