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伏天的避暑常識
三伏天的高溫天氣提醒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問題,如注意防暑降溫、適量運動、飲食清淡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進入三伏天的避暑常識,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進入三伏天的避暑常識
1、夏天不提倡進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進行的劇烈活動,建議可選擇游泳、早晚慢跑等體育活動。
2、要多喝白開水,并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飲。應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
3、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4、飲食不宜過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5、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6、忌受熱后“快速冷卻”。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7、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8、不宜佩戴金屬首飾。金屬裝飾品中的某些金屬沾上汗水,所接觸到的皮膚可能出現微紅或瘙癢等癥狀,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
9、夏天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最好涂抹防曬霜。
10、生活起居要規律,不經常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扇下。
11、出門還要隨身攜帶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以防應急之用。
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數
三伏天每年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數到第三個“庚日”,就開始入伏了。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后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時間不同,所以導致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兩種情況。
三伏天哪些事情不能做
1、忌暴曬。強烈的陽光會損傷皮膚,故需要“閉關修煉”,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陽光最強烈時在戶外活動。
2、忌冷風對著吹。空調冷風對著頸椎、膝關節直吹,會致肌肉痙攣,造成關節疼痛,甚至還可能落下病根。
3、忌大量食用冷飲。吃太多冷飲會引起胃腸痙攣,出現腹痛、惡心等癥狀。
4、忌大量飲酒。酒精會使全身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三伏天喝冰鎮啤酒本意是解暑,但易導致體表毛孔擴張,啤酒和汗液會加快流失鈣離子,從而出現乏力、肌肉抽筋等情況。
5、忌長時間處于空調房內。空調房內溫度較低,會導致毛孔、汗腺收縮,血液循環減慢,出現頭痛、胸悶等癥狀。
6、忌不吃早餐。天氣炎熱,如果再不吃早餐,胃內沒有食物來中和胃酸,會使胃酸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部不適,久而久之易患胃潰瘍。
7、忌吃過多夜宵。夜晚進食會導致胃腸道負擔加重,影響睡眠,易導致肥胖。
8、忌鍛煉后立即沖涼。鍛煉時血管擴張,毛孔開放,立即沖涼會導致毛細血管驟然收縮,毛孔急劇關閉,導致體溫調節障礙,易引起中暑。
三伏天有什么習俗
1、吃面條:由于面條的湯吃了可以出汗,所以有祛暑的作用。而南朝梁宗驚《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可見人們吃面條也有驅邪納吉的寓意。
2、祭夏:很多地區進入頭伏后,會有祭祀夏日的傳統,希望風調雨順,秋季能夠有好收成,而且用羊肉等肉類當作供品,儀式完畢后,與眾人分享,吃了可以降暑氣.
3、種植蘿卜:俗語有言“頭伏蘿卜二伏菜”,意思是進入初伏是種植蘿下的好時段,而十天以后就可以中白菜了,因此各地的人們會根據氣候的變化,才決定栽種何種蔬菜。
三伏天是哪個季節
三伏天是夏季,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節氣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入伏”后,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