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吃姜的正確吃法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吃姜的正確吃法,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三伏天吃姜的正確吃法
姜一般指生姜,三伏天吃生姜的正確吃法一般為煎湯內服或搗汁服。
生姜,中藥名,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脾胃寒癥,胃寒嘔吐,肺寒咳嗽,還可解魚蟹毒。其說明書表明該藥物的服用方法為煎湯內服或搗汁服,因此一般認為三伏天吃生姜的正確吃法一般為煎湯內服或搗汁服,具體應遵醫囑。
服用生姜可能會導致燒心、惡心、嘔吐、胃脹、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該藥品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對生姜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慎用。
服用生姜需注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胃炎、胃潰瘍的患者避免服用;避免吃爛姜、發芽的姜,也避免晚上服用;如服用過程中出現異常反應,應及時停用,并及時就診。
如需服用生姜,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耽誤病情,導致不良的后果。
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算起
三伏天每年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數到第三個“庚日”,就開始入伏了。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后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時間不同,所以導致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兩種情況。
三伏天的由來
1、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德公(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開始置初伏,用來明確夏季的開始,并定為農歷六月上旬的固定日期。
2、《漢書·郊祀志注》中提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意思是農歷正月的“蟄伏”之意,后將一年中太陽最偏南的一天稱為“伏日”。
3、三伏天是依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明確的。每一年小暑之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含有“庚”字的生活)為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未伏,合起來稱之為三伏。
入伏要做的事情
躲伏
古書《后漢書》中注引《漢霄舊儀》說:“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門,不干它事”。這個閉門不干其它的事,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要躲伏,進入三伏天,氣溫高,人流汗比較多,非常的容易中暑,所以要記得躲伏。
躲伏的方法頗為簡單,就是在陰涼的地方休息,不要過度的勞累,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可不要對著空調吹,雖然躲伏是成功了,但是很容易頭疼頭暈。
伏補
“夏補三伏,冬補三九”,進入伏天,要注意進補,至于怎么補,南北方都不太一樣,比如北方,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意思就是進入伏天要吃餃子進補,到了南方尤其是湖南江西等地,這個就變成了頭伏鴨子,二伏雞,指的是頭伏要吃鴨子。
所以按照南北方的習俗來看,北方人更愛吃面食一些,南方人則是吃肉,所以入伏以后,我們不妨按照自己所處的地方,入風隨俗,北方就吃餃子,南方就吃鴨子,倒是顯得頗為合適。
扶陽
入伏以后,不要看著天氣比較熱,就覺得陽氣很旺盛,老人說要”扶陽”,它是有道理的,夏天陽氣散于表,內在是虛的,再加上本身天氣比較的炎熱,人體流汗也比較多,這無疑也會導致,營養的流失。
“扶陽”的方法,其實也比較的簡單,就是通過飲食來改變結構,比如多吃一些適合進補的食物,剛才我們提到的伏補要吃雞,其實也是比較吻合這一點的。
三伏天吃什么食物去濕氣寒氣
1、紅豆
紅豆可以補血,亦可以除濕。從中醫角度來講,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用紅豆煮水喝,可以很好地排出體內的濕氣。紅豆還可以做豆漿、甜品等。
2、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肝、脾、肺經,具有清熱祛濕、明目解毒、利尿涼血的功效。由于苦瓜中含奎寧,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之功。可用于治療熱毒、癤瘡、痱子、濕疹等病癥。
3、薏米
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好的薏米有一種藥的味道,沒有霉味也沒有長毛。薏米可以和紅豆煮粥,就是單純的薏米加紅豆,而不要加上大米,喝水吃豆子,長期堅持就會有效果了。再者,可以把薏米洗凈晾干用鍋炒,鐵鍋干炒,就像炒芝麻那樣炒好就ok了。單獨吃薏米或者家里有粉碎機的打磨成粉可以像沖芝麻糊一樣沖著喝,比煮粥效果更勝一籌。
4、姜茶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姜具有溫補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姜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喝姜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而夏天是最適宜喝姜茶的季節。
5、荷葉
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濕氣重的人可直接泡水喝。
5、茅根
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茅根煮水喝或燉湯都可以。
6、白術
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具療效。白術燉老鴨湯是個不錯的去濕佳品。
7、土茯苓
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藥。具促進體內水分流動之功效,利尿并具安神之效。土茯苓與粳米熬粥,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通絡。
8、冬瓜
冬瓜性微寒,具有清胃熱,除煩止渴,甘淡滲利,去濕解暑,利小便,消水腫之功效。冬瓜排骨湯是不錯的選擇。
9、薏仁
即薏米,主理去濕,亦具消除水腫及有益腸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強。薏米煮粥去濕氣功效好。
10、燕麥
燕麥能滑腸通便,促使糞便體積變大、水分增加,配合纖維促進腸胃蠕動,發揮通便排毒的作用。將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作飲料來喝是不錯的選擇,攪打時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蘋果、葡萄乾,營養又能促進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