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伏天什么時候出伏
出伏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那我們知道2023年三伏天什么時候出伏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3年三伏天什么時候出伏,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3年三伏天什么時候出伏
2023年7月11日入伏,8月20日出伏。
1、入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炎熱天氣的正式開始。入伏期間,天氣開始變得炎熱,陽光強烈,濕度也逐漸增加。人們通常會感受到明顯的炎熱氣候,因此常有諺語說:入伏天熱三伏。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適應高溫天氣,比如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暴露,多飲水以保持水分攝入,注意防曬和防暑降溫。
2、出伏標志著酷暑漸漸消退,夏季即將過去。出伏后,人們常常會感到舒適宜人的天氣,可以逐漸放松對高溫天氣的防范措施。
現如今,炎熱的三伏天已經快要過去。即將迎來出伏,出伏以后天氣就會逐漸涼爽。2023年7月11日才開始正式入伏,2023年出伏時為8月19日。今年三伏依舊是40天。
三伏天基本介紹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后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入伏”后空氣濕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溫、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地區“高溫、干燥”。
三伏天如何防暑降溫
口渴后不宜狂飲
勞動和運動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飲用白水,應適當補充些淡鹽(糖)水,因為大量出汗后使人體內鹽分丟失過多,如不及時補充鹽分,則使體內水、鹽比例嚴重失調,導致代謝紊亂。
不宜過量飲酒
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常備防暑藥物
盛夏酷暑,高溫燥熱,常使人們食無味、睡不香,容易出現頭暈、頭痛、乏力,甚至惡心、嘔吐等癥狀,為了安全度夏,家庭應準備一些防暑藥物,常見的藥物和食物有: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金銀花、菊花、荷葉、西瓜。
學會睡好午覺
夏日,日長夜短且天氣悶熱,睡眠時間少,睡眠質量差。如能午后稍睡片刻,猶如給大腦充電,有利體力恢復。
濕度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但年老體弱和平時缺少運動者,萬萬不可劇烈運動,否則有害無益。
熱茶比冷飲效果好
防暑降溫,熱茶比冷飲效果好,而且維持的時間更長。茶中含有豐富的鉀。夏天出汗增多,常使鉀離子丟失過多,鉀與鈉共同維護細胞內外正常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對神經、肌肉功能,特別是心肌的正常運動有重要影響,體內鉀不足時,常覺疲乏無力,食欲減退,耐熱能力下降,甚至導致中暑。夏日常飲茶,可補充人體鉀元素,提高耐熱能力,有效地預防中暑的發生。
三伏天怎么養生
中醫認為,夏季人體的陽氣升散外發,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在機體臟腑外面,肌膚常處于開泄狀態,經常出汗以適應暑熱天氣,因此,機體很容易表現臟腑功能紊亂,并容易形成氣虛,出現身體乏力、飲食減少等癥狀,甚至發生中暑、腸胃失調等病癥,影響健康。但與此同時,這個季節也是我們調養身心的最佳時節。
喝姜棗茶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此時人體腠理都是開放的,很容易引起陽虛,此時喝一杯姜棗茶是可以養護身體,同時將身體內部多余的寒氣排出,養生又保健。
做汗蒸
人吃五谷雜糧,身體里面難免會沉淀一些毒素,時間長了容易引起身體疾病,三伏天的時候身體毛孔是打開的,這個時候去汗蒸可以加速身體的代謝速度,將毛孔深處的臟東西都排出來。
做艾灸
艾葉是溫熱型藥材,三伏天的時候做一個艾灸可以將身體里面淤積的濕寒之氣給排出體外,同時清除人在夏季身體苦夏不耐的暑熱,故此有消暑祛濕的養生作用。
貼三伏貼
三伏貼采用傳統中藥精制而成,三伏天的時候貼一個三伏貼可以幫助身體積蓄陽氣,避免冬天寒冷的時候身體陽氣不足而被寒氣所傷,因此有預防疾病的作用。
食補養生
紅豆燉鵪鶉,功能是補益氣血,利水健乳。
綠豆湯,功效是清熱解毒、去煩消暑。
泡腳
冬天的時候,人體血液循環變慢,腳部位于身體的最末端,血液流通到腳部是比較緩慢的,所以,腳部的微循環常常不是很充分,三伏天泡腳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并且帶走身體內的廢物,起到治療和預防冬病的作用。
拔罐
很多人常常有腰酸背痛的煩惱,這常常是由于身體的經脈堵塞不通導致的,三伏天的時候做一個拔罐,可以讓身體經脈變得順暢起來,對于身體疲勞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出伏養生一定要做好這5件事
1、飲食潤一點
出伏之后,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度。這時候早晚溫差大,氣候趨于干燥,人們會常常感覺皮膚干燥緊繃,甚至還可能出現起皮現象,口鼻咽也容易發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秋燥”。
預防秋燥,最好從飲食方面入手,所以平時應該多吃養陰潤燥的食物,如蜂蜜、蓮藕、銀耳、百合、鴨肉、山藥、蘿卜、青椒、奶類、豆類、芝麻、香蕉、豬肺、海帶、紅薯、葡萄、梨、胡蘿卜、南瓜、花生等。
這些食物除了滋陰潤燥外,同時還具有健脾益胃、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但同時,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忌口,如少吃辛辣生冷、煎炸油膩類食物,忌暴飲暴食。
2、睡得早一點
出伏之后,很多人會感覺疲乏、沒精神,這就是秋乏。這是因為夏季晝長夜短,加之天氣熱,人們經常晚睡,很多人睡眠不足,如果此時不改變這種睡眠習慣,秋乏就更容易出現。而且出伏后,睡眠不足還會出現血壓不穩,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因此,出伏之后應該調整睡眠,早睡早起,同時中午最好能適度午睡,以保證睡眠充足。
3、穿得多一點
出了伏之后就不要再像三伏天那樣,背心短褲要少穿,更不要露腰露腿。雖然民間常說“春捂秋凍”,但這個準則并不適合中老年人,老年朋友早晚最好加一件薄的長袖衣服。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護好脖子、后背、肩頸、腳部等部位,因為這些地方血管最豐富。對于脾胃虛寒和怕冷的人來說,一定要注意肚臍的保暖。
夜晚入睡,要蓋好被子、毯子之類的被褥,以免夜間降溫受涼。
4、喝多一點
出伏之后就是處暑,暑去秋來,涼意漸生,秋燥開始。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
另外,合理補充水分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很重要,因為飲水不足會引起血液濃稠,粘稠度增高,容易誘發腦血栓。從這一點來說,合理飲食有助于調節血壓,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
5、水果多一點
民間有句俗話叫“秋瓜壞肚子”。主要是因為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容易出現拉肚子的情況,對胃腸健康不利,所以入秋后要少吃瓜類食物。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常見的梨、葡萄、石榴等。
梨具有很好的清熱潤肺效果,每天吃一兩個梨可以緩解秋燥,還能改善呼吸系統和肺部功能。
葡萄是這個時節非常應季的水果,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多種抗氧化成分,甘甜多汁,生吃能夠生津除煩、滋陰潤肺。
酸酸甜甜的石榴也是此時節的時令水果,它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多酚類化合、維生素及果酸,具有生津止渴、潤肺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