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一學校要求學生上廁所需掛如廁牌 稱參考美國做法
&bsp; 近年來,各地學校頻頻曝出一些奇葩規定,比如,頭發自然卷需要開證明這類的,大家早已經見怪不怪的了。日前,據悉貴州貴陽一學校規定學生上廁所需掛&ld;如廁牌&rd;,引發網友的熱議。據學校回應稱,該做法是參考美國,為應對學生逃課而制定的。
近日,有貴州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貴州貴陽市清鎮養正學校實行&ld;掛牌&rd;上廁所,并提供了&ld;如廁牌&rd;和相關規定。根據規定,學生上廁所需要帶上&ld;如廁牌&rd;,每班一塊。如果上廁所沒有帶&ld;如廁牌&rd;將被記過。養正學校政教處羅老師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學校確實從11月28日開始施行了該規定,但是&ld;如廁牌&rd;只在上課時間和晚自習期間使用,是針對學校部分學生課上借口上廁所而到課堂外聊天等行為所采取的措施。他表示,于網上輿論壓力較大,目前學校已經將這些&ld;如廁牌&rd;收回,后續是否繼續施行再行決定。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發布消息稱,貴陽市清鎮一所名叫養正學校的中學,學生上廁所時需要帶&ld;如廁牌&rd;。照片中,該&ld;如廁牌&rd;上面有養正學校的校名和班級名稱,正中間寫著&ld;如廁牌&rd;三字。隨同這張照片被發到網絡上的還有一份《養正學校&ld;如廁牌&rd;相關管制度》。根據該制度,&ld;如廁牌&rd;每班一塊,&ld;專班專用&rd;,并且不能借到其他班級使用。平時&ld;如廁牌&rd;應該被掛在教室門處,上課期間,如果有學生想上廁所,必須將這塊&ld;如廁牌&rd;掛在脖子上,每次只能一個人使用。
養正學校政教處的羅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學校的&ld;如廁牌&rd;制度是11月28日 開始的,目前只是試行階段。
他表示,之所以施行&ld;如廁牌&rd;制度,其原因是學校此前經常收到老師反映,有學生在上課時結伴去廁所,后來被發現并非去如廁,而是去教室外遛彎或者聊天。&ld;甚至有的學生說是上廁所,可是一去就是30多分鐘,實際就是出去玩了。&rd;
另外,有的學生在晚自習時間也會結隊稱出去上廁所,&ld;導致晚自習期間學生在教室走來走去,影響了晚自習的效率。&rd;
羅老師說,學校之所以采取&ld;如廁牌&rd;的辦法,是因為此前有老師去美國,看到美國的學校中有類似的做法,因此回來之后,便制作了&ld;如廁牌&rd;。但他告訴北青報記者,&ld;如廁牌&rd;只是用在上課和晚自習期間,平時正常下課上廁所不需要&ld;如廁牌&rd;。
對于同時有多名學生需要上廁所的情況,羅老師稱,在學校開會的時候也曾經告訴過老師,對于確實有需要上廁所的學生可以開假條。&ld;另外,我們在制作&ls;如廁牌&rs;的時候是每個班做了兩塊。此前每班只發一塊是因為現在在試行階段,害怕兩個學生去上廁所還是有聊天的可能性。&rd;
羅老師表示,有學生將&ld;如廁牌&rd;的情況發到網上之后,輿論壓力很大。目前,學校已經將&ld;如廁牌&rd;回收,下一步是否繼續施行,將進一步研究決定。
清鎮市互聯網辦公室官方微博發布通告稱,清鎮一學校學生上廁所需掛&ld;如廁牌&rd;消息經網絡傳播后,清鎮市教育局安排人員開展了調查。當日下午,工作人員向學校發出通知,此舉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及有關學校管規定,責令學校立即改。目前,學校已取消這一錯誤規定,并已告知全部師生。
文/本報記者 屈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