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新規:禁止家長誘導脅迫未成年人參加宗教(2)
第二十五條共青團、婦聯、工會等人民團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對未成年人開展思想教育、法治宣傳、心疏導、關愛幫扶等服務,組織開展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和養成良好道德品行的教育、培訓等活動。
第二十六條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企業事業、法律服務機構、心咨詢和教育培訓機構等單位和個人,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十七條賓館服務業、洗浴場所等經營者接納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住宿,應當及時與其父母、其他監護人或者所在學校聯系;無法取得聯系的,應當向公安機關報告。
第二十八條未經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任何人不得向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出租或者出借房屋。
確因生活和學習需要,經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書面同意,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租房住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向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社區)警務室備案并履行監護義務,不得讓未成年人單獨居住。
房屋出租人發現租房的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有權制止并及時與其父母、其他監護人或者所在學校聯系;無法取得聯系的,應當向公安機關報告。
第二十九條對有不良行為或者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應當強化家庭監護和學校教育,防止其脫離與家庭、學校的聯系;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應當暢通其進入專門學校接受教育矯治的渠道。
第三十條對不在學、未就業的閑散未成年人,有就學意愿的,鼓勵和支持其接受職業教育或者繼續教育;對于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準備就業的閑散未成年人,提供就業創業指導服務。
對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應當建立健全監測預防、發現報告、幫扶干預的聯動機制,強化應急救助,進行妥善安置。
對農村留守兒童應當完善控輟保學機制,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加強自護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識和自護能力。
對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應當及時掌握基本情況,通過結對幫扶、心干預等方式,促進其健康成長。
第三十一條對參與民族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等活動,尚不構成犯罪或者已構成犯罪但達不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政府有關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共青團、婦聯等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社區)對其進行結對幫教幫扶,促進思想和行為轉化。
第三十二條未成年犯在被執行刑罰期間,執行機關應當對其開展思想、法律、文化和職業技術教育,并開展法律援助和心矯治,預防重新犯罪。對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和執行機關應當從場地、師資、經費等方面保證其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第三十三條對依法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未成年人,應當該未成年人住所地所在的社區矯正機構進行社區矯正;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未成年人經常居住地的社區矯正機構進行社區矯正。
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組織、管、實施社區矯正工作。縣級司法行政部門社區矯正機構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監督管和教育幫助。司法所承擔社區矯正日常工作。
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宗教事務等有關部門、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社區)、社區矯正人員所在單位、就讀學校、家庭成員或者監護人、保證人等協助社區矯正機構進行社區矯正。
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區矯正機構的組織指導下參與社區矯正工作。
第三十四條對刑罰執行完畢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學校、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社區)應當配合公安、司法行政部門做好安置幫教工作。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幫助刑罰執行完畢的未成年人實現復學,對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刑罰執行完畢準備就業的未成年人提供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
第三十五條對有嚴重不良行為以及受民族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影響,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尚不構成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缺乏管教能力和條件、在學校無法繼續學習的,應當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準,送專門學校學習和接受矯治。
第三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八條規定,不履行監護義務、放任被監護未成年人不良行為或者嚴重不良行為的,其所在單位或者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社區)予以批評、勸誡,或者公安機關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并令其嚴加管教。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及其親屬,違反本條例第九條規定的,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委托教育和管未成年人的組織或個人,未按照本條例第十條規定履行義務的,公安機關予以訓誡,責令改正。
第三十七條教育行政部門不履行本條例規定職責,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學校不履行本條例規定職責的,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八條賓館服務業、洗浴場所等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擅自留宿無監護人陪同的不滿十六周歲未成年人的,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并按每接納一名未成年人處兩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頓。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向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出租房屋的,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租改,并處兩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法律、法規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履行本條例規定的監督管職責,發現違法犯罪行為不依法查處的;
(二)接到涉及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的舉報、通報后不依法查處的;
(三)利用職務之便,參與、包庇涉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或者向有關單位、個人通風報信的;
(四)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應當給予處罰的其他行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
第四十二條本條例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2016年9月2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28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條例》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于2016年9月2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2016年9月29日
第一條為了普及南疆地區高中階段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南疆地區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工作。
本條例所稱南疆地區是指喀什地區、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本條例所稱高中階段教育,是指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
第三條凡具有南疆地區戶籍或者以南疆地區為經常居住地,并已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適齡初中畢業生(以下統稱適齡學生),應當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符合入學條件的殘疾適齡學生,享有同等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權利。
第四條南疆地區高中階段教育實行免學費、免教科書費、免住宿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生活費補助。
第五條鼓勵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南疆地區投資辦學、集資辦學和捐資助學。
第六條南疆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行自治區人民政府統籌指導,南疆地區州(地)、縣(市)人民政府(以下統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規劃、分級管、社會參與的管體制。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按照職能分工,負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相關工作。
第八條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適齡學生入學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工作,并采取措施防止適齡學生輟學。
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以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鞏固率作為主要指標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責任制,并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第十條自治區人民政府實行優質教育資源向南疆地區傾斜政策,統籌建立普及南疆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建立普通高中學校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撥款機制。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納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并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教育經費投入。
地方教育附加收入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第十二條南疆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經費嚴格按照預算規定專款專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高中階段教育經費,不得向學校非法收取或者攤派費用。
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應當對南疆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經費的使用加強監管。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保障適齡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工作機制,依法動員、組織和督促適齡學生入學接受高中階段教育,保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合比例。
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高中階段學校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新建居民區需要設置高中階段學校的,應當與居民區的建設同步進行。
按照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設置寄宿制學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適齡學生入學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統一部署,與對口援疆省(市)和疆內高中階段學校建立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利用其優質教育資源在專業、課程、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合作。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高中階段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和培訓管,建立優秀人才培養、引進和留任機制;以雙語、雙師型教師為重點,配齊配足各學科專業教師;利用各類教師培訓資源和形式,實施教師全員培訓;對教師職稱評審和崗位設置應當給予政策支持。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南疆地區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完善教學質量標準和教學評價體系,實施課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雙語教學和科教學質量;建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組織行業、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對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專業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并實施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
第十八條適齡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保障適齡學生入學并完成高中階段教育。
適齡學生應當入學而未入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督促其入學就讀;適齡學生輟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督促其返校就讀。
第十九條學校應當尊重和維護適齡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做好適齡學生入學和防止輟學工作,保障適齡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
第二十條學校應當嚴格執行學籍管制度,給予學生留校察看及以上處分的,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普通高中學校應當按照國家、自治區規定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組織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得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
普通高中學校可以開設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
普通高中學校應當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法治教育,實施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第二十二條中等職業學校應當建立質量保障體系,按照國家、自治區規定的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或者課程標準、專業儀器設備和規定教材實施教學活動。
中等職業學校可以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課程標準和校本教材。
第二十三條中等職業學校確定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應當與產業升級、行業標準、企業需求相適應。
鼓勵支持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機制,建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對中等職業學校自辦的、以服務學生實習為主要目的企業或者經營活動,依法給予稅收等優惠。
第二十四條學校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拒絕接受適齡學生入學;
(二)違反規定開除學生或者擅自辦退學手續;
(三)其他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
第二十五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脅迫、誘騙或者以宗教的名義阻礙、干涉適齡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致使其失學、輟學;
(二)在學校傳播宗教思想、組織宗教活動;
(三)謾罵、侮辱、威脅、毆打教職員工和學生;
(四)其他干預、妨礙適齡學生入學或者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行為。
第二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對本行政區域高中階段教育進行督導,督導情況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并向社會公布。
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對南疆地區高中階段教育情況定期組織督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