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荒"五至八年或有所轉變 65歲兒科醫生仍在堅守
&bsp; 隨著&ld;全面二孩&rd;政策的推行,兒科荒的現象日漸加劇,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盡管國家及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是,這種現象在短時間內仍然是無法根除的。據悉,陜西一65歲兒科醫生至今仍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為大家提供這最好的服務,著實讓大家感受到了當下兒科荒的現實。
西部網訊(記者 郎俊琴 彭芬) 焦富勇的頭發已經花白了,他的身份是陜西省人民醫院兒童病院院長、世界衛生組織臨時顧問。今年65歲的他,已經在兒科醫生這個崗位上干了近40年。&ld;堅持下來的原因是,我把兒科當成是自己的專業和事業。&rd;焦富勇說。
1975年,焦富勇從西安醫科大學(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先被分配到榆林第一醫院工作,后調到天津武警醫學院,然后調到陜西省人民醫院工作。
雖然現在擔任兒童病院院長的行政職務,焦富勇還得需要門診、查房、科研、教學等工作。4月21日上午,在急診室,焦富勇前傾身體,以便更清晰地聽到科室主任介紹病情。
&ld;大家都知道,兒科醫生確實緊缺,我們國家缺口是20多萬。&rd;焦富勇說,從1999年起,很多院校已經停止專門的兒科專業招生了,醫生這個職業本身風險就大,兒科醫生這條路更艱苦了。幼兒表達不清楚,病程發展快,病情急,成年人感冒發燒可能沒什么事兒,兒童就有可能發生抽風等緊急情況,孩子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支柱,用藥特別講究,醫生承受的壓力比較大。
說起兒科醫生這條路,焦富勇只說了三個字:&ld;很辛苦&rd;。&ld;除了工作之外,還要承擔課題研究、帶學生、發表論文。&rd;在省人民醫院的介紹中,焦富勇擅長于小兒神經精神疾病的診治,對小兒呼吸及心腎血液疾病的診治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很多家長都慕名來找他看病。
省人民醫院在西安市友誼西路,高大茂盛的梧桐樹讓這條路顯得很清涼。這么多年,焦富勇往返于這條路,也習慣了這里的一切。
到目前,焦富勇已在美國、英國、意大利等10余個國家的醫學雜志發表過論文10多篇,與外國學者合作在美國、埃及出版專著2部,在人民衛生等出版社出版專著5部,獲國家專利二項,承擔完成了國家科技部意大利、匈牙利政府間合作項目。
&ld;培養一個醫生的周期太長,工作之后,我還先后到日本、孟加拉國、澳大利亞、瑞士等短期研修學習。過去的通訊方式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我當年和國外的專家聯系,主要都依靠的是書信和傳真。&rd; 在焦富勇看來,兒科醫生荒的背后,壓力大、待遇低,沒有吸引力。這些年,他也遺憾地看到,有不少年輕的同行陸續離開了這個行業。&ld;不少人說費力不討好,職業吸引力差,在綜合性醫院,兒科也變成了&ls;小兒科&rs;。&rd;
1999年,全國高校兒科系停止招生,至今已有16年。&ld;一直以來,醫學院畢業生大多不會將兒科作為首選,兒科大夫不好當。兒科少,以及現代人們的育兒要求高等原因造成大醫院擁堵。&rd;焦富勇分析。
今年7月,已有8所高校本科恢復了兒科專業招生。&ld;隨著各種各樣的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已經開始破解這個難題,&ld;我估計五至八年以后就會有轉變。&rd;焦富勇說。
從去年開始,為充實陜西省各市基層兒科力量,陜西省人民醫院兒童病院已開展起全國兒科住院醫生基地,從榆林、延安、銅川等選取了8位醫生培訓,經過三年的學習培訓和考試后,回到當地將成為兒科的主要力量。
讓焦富勇欣喜的是,今年,有兩個北大博士畢業生即將要到兒童病院工作了。&ld;現在這些問題都在慢慢解決了,我希望今后能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國家要在這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你們這代人就放心生二胎吧,條件都會改善的。&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