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火兒科醫生辭職信爆紅網絡 道出兒童看病難根源
&bsp; 隨著新生兒數量逐漸增多,兒童看病難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凸顯,越來越引發大家的重視。人們不禁會思考,為什么兒童看病如此難,相信不僅僅是因為兒科本科停招17年所致,這其中也必定存在著某些根本原因。近日,深圳一兒科醫生在自己的辭職信中就道出了其中的根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ld;兒科醫生&rd;已經成為當下網絡熱詞。
3月1日,網絡大V、深圳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醫生裴洪崗更新微信公眾號宣布辭職。這篇名為《我辭職了》的文章在網絡迅速發酵,短短幾小時,文章閱讀量就破10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兒科醫生辭職在近年來已成為普遍現象。2014年,廈門一家醫院便出現一個月內4名兒科醫生辭職的情況;2015年12月,廣州一三甲醫院也曝出因醫生辭職停收兒科非急診患兒的消息。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我國醫生收入存在&ld;體制內不足體制外補充&rd;的狀況,往往會通過開大處方、過度使用醫療器材等形式以藥補醫,而兒童用藥量較少,且大多為常見病,并不需要復雜治療,導致兒科醫生收入偏少;再加上兒科醫生人數不夠,就診壓力凸顯,且為醫患糾紛高發地,兒科醫生流失在全國各地均比較嚴重。
兒科醫生辭職信引熱議
在《實習醫生格雷》、《急癥室的故事》、《妙手仁心》等影視題材中,醫生往往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想職業。不過在現實中,則是另一番景象。
3月1日,裴洪崗更新微信公眾號宣布辭職。這篇名為《我辭職了》的文章在網絡迅速發酵,短短幾小時,文章閱讀量就破10萬,打賞人數達3000以上。
該辭職信引發輿論關注的背后,是兒科醫生面臨尷尬的處境日趨常態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16年伊始,&ld;兒科醫生荒&rd;頻上各大媒體版面,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醫院均貼出通知稱兒科急診將暫停或僅收危重患兒。
據衛計委統計,我國兒科門急診量年診療471億人次,占全國門急診總量的984%;出院近2162萬人次,占醫療機構總出院人次數的103%。醫療機構每個兒科執業(助)醫師日均承擔的門診人次數約為17人次,是醫療機構其他執業(助)醫師工作量的24倍;年均承擔的出院人次數近200人次,是其他執業(助)醫師的26倍。
&ld;如果有別的可選,大多數醫生都不愿做兒科醫生。&rd;裴洪崗在信中一語道破&ld;兒科醫生荒&rd;的根源:&ld;兒科醫生工作量大,辛苦,醫患糾紛高發,風險大,還要窮,這也是兒童看病難的主要原因。&rd;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累,兒科醫生工作量和收入不對等也是兒科人才荒的又一&ld;推手&rd;。
據了解,于我國長期存在以藥養醫的現象,而兒童使用的藥物量很少,且都是常見病、普通病,不需要復雜治療,一個體重10公斤孩子的用藥量最多只有一個成人的四分之一,這也就意味著同樣的工作量,兒科醫生的獎金可能只有其他醫生的四分之一。
&ld;兒科是一門&ld;啞科&rd;,孩子說不出哪里不舒服,診療難度遠大于成人,也是醫患糾紛高發地。&rd;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王姓醫生表示。
兒科醫生辭職開診所增多
事實上,裴洪崗并非第一個因辭職引起廣泛關注的兒科醫生。早在2011年,天涯論壇上就有一篇名為《一位兒科醫生的辭職自白書》被炒得火熱,引發10萬點擊,上千條回復。
&ld;現在醫生辭職跳出體制外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兒科醫生辭職的更多。&rd;上述王姓醫生表示,兒科醫生高負荷的工作環境逼走了不少優秀人才,自己所在的醫院這兩年也有人才流失現象。
根據深圳市兒童醫院的統計,2011年~2015年,該院共有36名醫師及139名護士辭職。
那么,兒科醫生辭職后的出路在哪里?裴洪崗稱自己會將醫生和科普結合起來,做一個自己能主導的診所,踐行自己的醫療念。無獨有偶,此前擁有28萬粉絲的微博大V&ld;醫生媽媽&rd;歐茜也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離職,準備在廣州和深圳籌建兒科診所。
&ld;醫生跳出體制外開診所在今后會越來越常見。&rd;北京鼎臣醫藥管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國家在推動醫生多點執業,而不少醫生已經通過在互聯網科普醫療知識等聚集了超高人氣,擁有了大批粉絲,這也為優秀醫生走出體制開設診所提供了口碑支撐。
史立臣認為,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新生代父母會更加推崇科學育兒,這也給兒科醫生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機會,&ld;同傳統的兒童醫院相比,這類診所可能就醫環境更好、醫師服務質量更高,當然醫療服務價格也更高,相信有很多家長也樂意買單。&rd;
我國兒科現狀
14歲以下兒童總人數約23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8%兒科醫院99所,設置兒科的醫療機構共有35950個醫療機構兒科執業(助)醫師數約118萬人,每千名14歲以下兒童兒科執業(助)醫師數為053人 數據來源:衛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