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逼內向的孩子轉變性格
我從小就很內向,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事,我大概一件也不少。念幼兒園時同學摘下對折的葉子打開來找里面的蟲,我跟在旁邊摘了片正常的葉子自己對折, 假裝自己是他們的一分子。
小學睡覺時被同學捉弄,初中被惡霸同學堵在教室后門,不淮離開教室。親友聚會時,內向的孩子總是最難融入同齡的孩 子,也最不容易討長輩的歡心。我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即使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現在身為心學家的我,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我明白內向的孩子的確需要協助。但我也明白,我們真正需要的卻往往不是長輩們想的。我可以清楚告訴你,內向的孩子不需要什么,又需要什么。
我們需要的不是變得活潑,而是肯定自我。因為內向,我們少了很多與這個世界的互動機會,很多時候我們收不到足以幫助自己、肯定自我的訊息。此時長輩們再期待孩子變活潑,只是在已經呼吸困難的孩子臉上再壓上一個大枕頭。
我們需要的不是被改變,而是被解。因為內向,我們不太表達自己。了解我們的人并不多,這常常讓我們感到寂寞與孤獨。如果連在身邊長期觀察的父母、師長對孩子都沒有足夠的了解,又能改變什么?你不解我,憑什么要我改變?
我們需要的不是性格的轉變,而是讓我們克服害羞、交到朋友的社交技巧。因為內向,我們不容易交到朋友。但性格是「自我」的核心,要改變它是不切實際的。我們還是有社交需求,但滿足社交需求并不需要改變性格,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克服害羞交到朋友的社交技巧。
不要擔心內向的孩子進入社會會遇到挫折。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如果智力正常,再加上長大了也成熟了,內向的人總會找到適應的方式。老實說,內向的人一輩子受過最多的傷害往往來自親近的師長與同儕嫌惡的眼光,或要求改變的期待。
說說我的故事吧,我在一九八八年上大學,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上臺讀報告。平常跟同學說話都很困難了,更不用說是站上講臺。但既然躲不掉,就想辦法克服。
從口語表達到肢體語言,我花了比別人多幾十倍的時間練習。我連眼神接觸這種一般人做起來自然的事都是慢慢練出來的:仔細計算要看哪里看多久,然后淮確執行出來。
念大學時我一開始當然不是特別喜歡站上講臺,但沒多久就發現好處:那讓我可以對溝通過程有最高程度的掌控,并在短時間內被最多人了解。那幫助我肯定自我,克服害羞,交到朋友。如此,我也得以將大部分的社交需求與壓力從日常生活移除。
我就這樣磨了二十幾年的簡報與教學技巧,到今天我已經有非常強的分享能力。很少人有比我更多的演講與講課經驗,不論是從主題或聽眾的異質性來看。
最后,有一點我要強調:我的內向個性完全沒有改變。離開了講臺,社交活動還是會為我帶來顯著的壓力,與陌生人眼神接觸也總是讓我覺得困窘與困難。如果我說我在講臺或舞臺上比在臺下自在,你一定很難想像。但那就是我的適應方式。
記住,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內向的人總會找到適應的方式。內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變得活潑,而是肯定自我;不是被改變,而是被解;不是性格的轉變,而是找到合適的社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