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兒科醫生辭職引熱議 人身安全都沒有要編制有啥用(3)
眼下,裴洪崗正在洽談投資,診所選址、審批、招人、裝修、開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坦承,離開熟悉的環境,也有焦慮。
&ld;有流動的空間才會帶來自,才會帶來議價的空間。&rd;裴洪崗認為,在當前以藥養醫的體制下,公立醫院醫生的勞務價值被硬性壓低,走向市場可以順服務的價格。長遠來看,醫生的出走還會倒逼公立醫院改善服務以留住病源,提高待遇以留住員工。
也有觀點認為,私立醫院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是大病的診治往往需要包括其他科室在內的個醫療團隊的配合,私立醫院&ld;除了給點溫暖解決不了別的。&rd;&ld;將來看病會越來越難。&rd;
全國政協委員、傳染病專家李蘭娟院士今年的提案是&ld;加強產科兒科建設,提升婦幼健康服務能力&rd;。李院士認為,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我國產科、兒科面臨著近30年來最大的壓力。
1998年,于&ld;專業劃分過細,專業范圍過窄&rd;,醫學院本科教育中取消了兒科專業。此后,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需經過3年規培、2~3年的專科培訓后才能成為一名兒科醫生。廣西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區主委錢學明調研發現,從1999年到今年的16年時間里,中國兒科醫生僅增加了5000名。有代表直言:&ld;兒科醫生的培養速度不可能比生孩子快。&rd;
去年7月,國家衛計委下發了通知,要求對兒科崗位從業人員開展加試相關專業內容的加分考試。未能通過全國統考,通過加分滿足合格線的考生,也可獲得執業資格,但僅限定在兒科崗位。
&ld;這對我們是一種侮辱!&rd;丁潔堅決反對這種實則降分錄取的政策,這會導致&ld;劣幣驅逐良幣&rd;的惡果。在她看來,促進兒科人才的培養不能用降低門檻的方法,而應賦予學校或醫院等&ld;需方&rd;以優先選擇權,從而增加兒科事業者的職業自豪感。還有委員建議,針對兒科專業設立獎學金甚至免除學費。
今年1月,為應對兒科急診紛紛關停的窘境,衛計委又印發通知,&ld;兒科醫務人員不足時,可以對高年資內科醫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充實兒科醫療力量。&rd;這一被解讀為&ld;兒科不夠內科來湊&rd;的政策又引發了一陣吐槽。
&ld;對體制我們可以吐槽,可以抱怨,但如果不想失去希望,還是要靠自己去打通那條通往自的隧道,這是體制內兒科醫生的救贖之路。&rd;裴洪崗寫道。于他而言,網絡就是那條&ld;通往自的隧道&rd;。他坦承,如果沒有聚集起來的注意力資源,他也沒有離開體制的勇氣。
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政府是醫療體制改革的主體,但醫生是主力,沒有主力的支持,醫改難以為繼。只有建立合的醫生薪酬體系,讓醫生自流動,才能調動醫生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鐘南山認為提高醫生待遇是解決兒科醫生不足的根本辦法。丁潔建議直接給兒科規范化培養基地的青年醫師增發專項醫護津貼,以吸引選擇兒科的青年人才。&ld;要給定項補貼,比如醫院有一個兒科醫生補貼一萬元,保護好現有的兒科醫生。&rd;
代表委員的建議得到了政府的回應,在通過的&ld;十三五&rd;規劃綱要中,增加了實施&ld;兒科醫生培養使用計劃&rd;的內容。李克強總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建立健全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保護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裴洪崗在積極地為自己的診所奔走,他希望,如果診所做好了,可以&ld;向兒科同道們證明,兒科醫生通過努力也能夠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愿意做兒科醫生的人也可能會增多,孩子們看病也會越來越方便。&rd;
只是對于排隊看病的人來說,這一切都顯得太過遙遠。兒科急診大廳門口,一個母親茫然地坐著,每隔十幾分鐘,她就走進大廳瞧瞧,生怕叫號時錯過了。另一個年輕的母親,索性坐在了醫院大門外的花壇邊,懷抱孩子一動不動,等得忘了時間。(編輯: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