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兒科醫生辭職引熱議 人身安全都沒有要編制有啥用(2)
去年冬天,上海市新華醫院貼出通知:&ld;兒科急診內科等候時間需要6小時,有高燒的小朋友請先服用&ls;美林&rs;&rd;。與此同時,北京、南京、廣州都有醫院因兒科醫生緊缺而被迫暫停急診、甚至關停兒科。
&ld;要看兒科醫生情況,去招聘會上轉一圈就知道了,求人家,人家都不留簡歷。&rd;一位兒童醫院宣傳科負責人苦笑著說,招不滿人是常態,&ld;想招100個,最終能招來三四十就不錯了。&rd;
裴洪崗也直言:&ld;都是去不了別的地方才到我們這來。&rd;他是最后幾屆兒科系畢業生之一。而今,班上40個同學中,仍然從事兒科的已經不到一半了。
做了30多年兒科醫生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丁潔回憶起,自己剛畢業的時候,放棄了內科、外科的邀約,選擇了兒科。因為兒科的治愈率最高,&ld;孩子們病著來了,然后蹦蹦跳跳地離開。&rd;
丁潔動情地回憶起,第一次向患兒家長告知壞消息的情景。當時她只是個年輕的住院醫師,說出&ld;紅斑狼瘡&rd;幾個字時,孩子的媽媽低下了頭,&ld;我看她要哭,就想勸她,結果一難受自己先哭了出來。&rd;結果那個家長反過來安慰她。&ld;那時醫患關系就像家人一樣。&rd;丁潔說。
裴洪崗也時常被患兒家長感動。但自工作以來,他無奈地看著病歷越寫越長,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時間卻越來越短。殘酷的現實是,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下,病歷往往成了醫院和醫生保護自己的最重要防線。
裴洪崗只能一邊每天花四個小時寫病歷,一邊在微博上做白日夢:&ld;等我有錢了,我要配一個保鏢防醫鬧,配個秘書寫病歷,再配個律師審病歷。&rd;
同樣具有&ld;防身&rd;作用的還有本可避免的檢查。&ld;能做的檢查盡量做,做了T又做核磁,防止被患者告的時候會輸。&rd;連續幾年關注醫鬧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教授溫建民無奈地說起,&ld;我們很多醫生跟我說,我現在看每個病人,我首先把他當作我的一個原告,我是一個被告。&rd;
即便如此,同行的遭遇依然令裴洪崗心有余悸。一段攝于深圳市龍崗區第五人民醫院(平湖醫院)門診大廳的視頻中,死亡患兒家屬十余人,拉著&ld;無良醫生,草菅人命&rd;的橫幅,有人蹲在地上燒紙錢。一個身穿白大褂的醫生低著頭跪在火堆前,一直被罵,時而被打,多人圍觀,無人制止。
&ld;連人身安全都沒有,編制的那點安全感還有什么意義呢。&rd;一個星期四的下午,裴洪崗板著臉點了點頭:&ld;我覺得走對了。&rd;
難以把這個被粉絲稱為&ld;裴奶奶&rd;的科普作者與曾經的&ld;憤青&rd;聯系起來。剛開微博時,他為殺醫案鳴不平、發表長文反思醫改缺陷,追究不實的媒體報道,與網友對著吵。
直到2013年,醫療界微博粉絲最多的急診科女超人于鶯從協和醫院辭職。裴洪崗受到啟發,轉而專注醫學科普,開始有意識地積累人氣。
從2013年冬天開始,他在微博、微信公號上同時發力,每周推送兩三篇科普文章,內容從新生兒肚臍護到如何穿衣,發燒要不要打針到手術原,兩年間積累了40多萬微博粉絲,公眾號粉絲也超過了12萬。
直到前不久,&ld;我意識到自己做的那份業余工作和自己身處的體制的工作有些難以兼容,而自己所擁有的影響力資源應該能讓自己在體制外維持生計,我到了可以做出選擇的時候了。&rd;裴洪崗遞交了辭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