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師綜合素養名列前茅 怎樣"減負"成難題
&bsp; 國家大計,教育為先;教育大計,教師為先。這就說明,教師在教育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不僅得具備專業的知識,還得擁有良好的教師綜合素養。眾所周知,上海教師的綜合素質高,但是這和他們所需要承受的壓力也是成正比的。眼下,如何給教師&ld;減負&rd;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
這兩天,隨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ED)新一輪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結果公布,上海教師綜合素養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消息讓人為申城的園丁驕傲。
然而,報告中有一項數據也引起了不少關注‐‐上海教師備課(81小時)、改作業(79小時,包括面批作業時間)、輔導學生(51小時)的時間顯 著高于國際均值。當調查結果在朋友圈轉發時,記者也發現,不少老師對于這一項吐槽不少。上海的中學老師有多累?有沒有辦法為老師們減輕些不必要的負擔?
上午7時30分進班;全天上3-4節課;中午11時40分下課后,或者在教室和學生一起午餐,或者去食堂匆匆扒兩口飯再趕回教室開始管午休和午自 習,組織學生輪流面批或背誦課文;16時許放學后,&ld;抓&rd;學生訂正隨堂練習,開展分層輔導,為成績落后的學生補缺補差,為尖子生準備各種競賽和活動,帶領 社團活動,每天下午五六時走出校門是常事。而遇上逢年過節,學校要舉行大型活動,老師更要化身&ld;全能王&rd;,幫助學生一起創編、排演各種節目……
這是本市某初中班主任向記者描述的普通的一天。分層輔導也好,面批作業也罷,都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義務輔導。&ld;老師群體就是這樣一群特別勤奮的人,同 行們都是出于責任心,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進步。&rd;這名老師坦言,面批確實是最有效的辦法。每個學生幾分鐘,一個班級40人,老師每天要花的時 間可想而知。此外,如今的中高考(微博)越來越強調題目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有時效性,因此,各科老師很難再守著一本教案或者前幾年積累的題目&ld;打天下&rd;,老師們不 得不利用課后或者雙休日時間搜集最新資料、原創練習題,幫助學生適應考試要求。雖然大家私下里也對工作壓力有不少吐槽,但是,回到日常教學都任勞任怨。
&ld;上海教師的師德、敬業精神、工作態度有口皆碑,在為老師們自豪的同時,更應關注結果背后規律性的東西。&rd;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專家傅祿建認為,在叫好 聲中,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思考&ld;多&rd;和&ld;佳&rd;之間的關系,讓學和教都更有效。就拿面批和訂正來說,是每一題就事論事指出學生的錯誤所在,還是根據這些錯誤, 幫學生找出錯誤的根源,找到方法,幫助其舉一反三?再則,在教師接受的各類培訓和教研活動中,應厘清哪些是真正有助于學科教學發展的,對中小學(微博)老師來說, 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教學能力的提升才是重中之重,而并非硬性規定每年要完成幾篇論文,或者必須上幾節公開課。
采訪中,一些學校管者也認為,在精簡習題、優化作業設計能力的同時,通過信息化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師減負。例如,一些客觀題可以采用答題 紙和機器閱卷;不少學校開始使用電子書包、平板電腦上課,實時的數據采集和分析,也能幫助老師大幅度縮減教學質量分析時間,更直觀高效地了解學生學習情 況,對癥下藥。有校長希望,每年各式各樣的評比和檢查可以少些再少些,讓教師課堂外的負擔可以輕些再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