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羽少年"取代"三好學生"評選 幾乎人人都能拿獎
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都經歷過“三好學生”的評選吧。對于“三好學生”這個獎項,一般都是頒發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孩子,有人認為用所謂的“三好學生”來定義孩子的好壞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所以,泰州實驗學校鳳凰校區用“凌羽少年”稱號取代了“三好學生”稱號。
推行了50多年的“三好學生”評選,本學期在泰州實驗學校鳳凰校區被多元化的“凌羽少年”評選取代了。與“三好學生”獎項相比,“凌羽少年”評選更注重“普惠性”,拿不到獎項的學生不超過班級人數的10%。
品質好、學習好、身體好是“三好學生”的評價標準。在校長劉衛軍看來,“三好學生”設置了獎項比例,這和教育方針相悖;同時,“三好學生”成了“好孩子”的同義詞,人為區分“好孩子”、“壞孩子”,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據了解,“凌羽少年”評選采用了全新的模式,設立五個獎項,從端行、好學、樂群、健體和尚美五個方面評價學生。“這些評價更多元、具體,也更加注重學生個性與全面發展。”老師王曉靜為這一變革“點贊”。
與“三好學生”評選相比,“凌羽少年”評選最大的不同體現在結果上,幾乎人人有獎。評選規則明確,五個獎項中,每個獎項比例一般不超過本班人數的30%,特別全面的學生最多可獲3個獎項,而拿不到任何獎項的一般不超過班級人數的10%。如該校一(6)班有41名學生,一共拿到了71張獎狀。
1月20日是該校回校日,放學后,一(7)班學生向普儀蹦蹦跳跳地沖進家,拿著兩張“凌羽少年”獎狀展示給媽媽高麗娟看。“孩子考得并不理想,評‘三好生’肯定夠不上。拿到兩張獎狀,孩子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這不,剛放寒假,她就迫不及待想開學了。”高麗娟說。
“‘三好學生’評選結果一般集中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客觀上‘打擊了一大片’。”網友“深呼吸”認為,學校通過評價機制的改變,能收到“關注每一個、激勵每一個、發展每一個”的功效,從而引導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在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強看來,“三好學生”評選標準過于統一,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此外,成績好的學生年年有獎狀,成績一般的年年評不上,從實際效果來看,激勵作用并不明顯。不過,他對“人人有獎”的做法也持不同意見,因為這同樣很難起到激勵作用。
記者注意到,“凌羽少年”評價方式中還引入家長作為“參與者”。評獎前,學校會發放“凌羽少年”評選征求意見表請家長填寫,內容包括孩子的興趣、特長和在家中各方面表現等,這些意見會體現在最終的評獎結果中。“以往評‘三好學生’,主要由同學和老師說了算;把家長意見納入‘凌羽少年’評選,結果會更加客觀公正。”劉衛軍說。(童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