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協委員聚焦"入園難"問題 為二孩一代未雨綢繆
隨著二孩政策呱呱墜地,舉國歡慶的同時,新的問題也隨著而來了,譬如,當下最為熱門的&ld;入園難&rd;、&ld;入園貴&rd;的問題,不僅吸引了家長們的目光,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為在不久的將來,差不多也就是三年之后,這些問題將意義顯現出來。如何應對即將出現的問題,北京政協委員就&ld;入園難&rd;系列問題給出了建議。
隨著&ld;全面二孩&rd;政策的實施,大城市將面臨出生人口增加的壓力。&ld;公辦園數量少、太難進;私立園收費高、伙食差……&rd;在一些網民看來,給孩子選個合適的幼兒園特別難。
在此間召開的北京兩會上,多位政協委員將目光聚焦&ld;入園難&rd;問題,為三年后的&ld;二孩一代&rd;未雨綢繆。
北京&ld;單獨二孩&rd;新政放開后,北京新出生人口并未出現&ld;井噴&rd;,但出生率創下新高。2014年,北京市常住出生人口為208萬人,出生率為975&peril;,達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ld;去年有400多個家長提交了報名材料,但我們只能招收100多個孩子。&rd;北京市政協委員、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園長李建麗說,每年還沒到入園的時候,很多家長就天天來問。真的天天來,十分辛苦。可是實在是學位不夠,很多進不來。&rd;
李建麗提交了《關于推進幼兒園招生改革的建議》,提出當學位與入園需求的矛盾較大時,幼兒園時常會遇到棘手的問題:于招生規則不夠明確,&ld;招誰不招誰&rd;缺少依據,造成鄰里矛盾、人群糾紛。
她建議,今后入園參照中小學&ld;學區制&rd;的管辦法,根據對當地適齡兒童數量的測算,劃定一定學區范圍,采取網上報名、錄取的方式有計劃的招生,減少群眾&ld;四處詢問&rd;的焦慮。
&ld;今年以來,明顯感覺咨詢、報名人數增加,有的準媽媽還在備孕,就擔心幼兒園學位、學費等問題。&rd;北京市政協委員、二十一世紀實驗幼兒園總園長朱敏說,家長比往年更加焦慮。
與公辦幼兒園的托兒費相比,民辦幼兒園動輒三四千的費用,令一些家長望而卻步。許多家長其實并不挑剔&ld;公辦&rd;還是&ld;民辦&rd;,只是渴望收費合的幼兒園。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付志峰說,針對群眾關心的&ld;公辦園&rd;與&ld;民辦園&rd;收費差距大的問題,北京將探索建立合的經費分擔機制,并召開聽證會,適當上調公辦園的收費標準。同時,將加大對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補貼投入,縮小學費差距。
朱敏提出,一些民辦幼兒園承接了政府采購項目,已經成為收費較低的普惠性幼兒園,但運營壓力很大,很難長期良性運轉。因此,她提交了《關于出臺北京市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管辦法的建議》,希望規范普惠性幼兒園管與收費標準。
近年來,根據《北京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年-2013年)》,北京緩解了部分地區的入園難題。目前正在根據第二期&ld;行動計劃&rd;的要求進一步落實新增學位。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在有關調研中發現,北京市近年來實現了總體入園率的提高,但在人口集中的地區入園壓力依舊巨大。
這份調研的主筆人、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于清臣認為,在入園緊張的地區,不能簡單地&ld;新建&rd;,應該采取&ld;以租代建&rd;方式加速建設,還可以考慮把原來的計生機構變成學前教育服務機構,建設社區學前教育中心。李建麗建議,幼兒園可以創新辦園模式,建立全日制、半日制、小時制等多種模式,可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入園率。&ld;如3歲幼兒采用半日制、中大班采用全日制、大班小幼銜接采用小時制等。這樣靈活機制,可以滿足群眾多元需求,提高資源使用效率。&rd;
&ld;我在一線做了33年學前教育,從未感覺到現在這種壓力、責任感。&rd;北京市政協委員、東城區光明幼兒園園長申玉榮建議,合社會資源、創新改進課程,加強幼兒園教師培訓,應對&ld;二孩放開&rd;帶來的新挑戰。(記者趙琬微 云賽俠 劉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