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區實施一村一幼計劃 推進教育精準扶貧
兩孩時代的到來,我國將迎來一大批的新生兒,孩子們入園就學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但是由于地區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異,導致許多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還處在停滯不前的局面。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推動教育精準扶貧,涼山彝區將實施一村一幼計劃。
教育廳聚焦大小涼山彝區教育發展薄弱環節,大力發展彝區學前教育,通過實施“一村一幼”計劃,從源頭上打破貧困“積累循環效應”,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讓彝區孩子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奔跑,結束了彝區農村沒有學前教育的歷史。
“一村一幼”是指在一個建制村設立一個幼兒教學點,根據實際情況可“多村一幼”,也可“一村多幼”。為確保工作順利實施,各級黨委、政府齊心協力,從六個方面下功夫,大力推進大小涼山彝區農村學前教育發展。
多措并舉,解決校舍難題。通過在人口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新建一批;利用校點撤并后的閑置村小改建一批;借用村民活動室、村委會辦公室或租用安全民房等方式開辦幼教點。目前已開辦幼教點1444個,招收幼兒5.86萬人。到2016年秋季學期,大小涼山彝區將實現“一村一幼”全覆蓋。
購買服務,解決師資難題。按照“以縣為主,立足當地”的原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每個村級幼教點選聘2名學前輔導員。為保證保教質量,對選聘的學前輔導員實行“先培訓后上崗”。目前,經過崗前培訓的3212名“一村一幼”幼教點學前輔導員已到各村幼上崗。
加大投入,解決經費難題。村級幼教點所需的建設、開辦、運行等資金由省、州(市)、縣(市、區)三級財政共同予以保障。省財政為大小涼山彝區的學前輔導員給予每人每月2000元的勞務報酬經費補助。涼山州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大小涼山彝區10縣幼教點維修改造校舍、購置桌椅和教學用具等設備設施。樂山市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為學前輔導員購買了“五險一金”,按照每個幼教點5萬元的標準撥付開辦費。省、州(市)、縣(市、區)共同籌措資金,有效地解決了幼教點舉辦的資金難題。
自主開發,解決教材難題。針對彝區農村孩子不會講普通話的實際,各幼教點聘請的學前輔導員,主要從事普通話輔導和相關保育工作,重點解決彝區學前幼兒的“語言關”問題,為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打下基礎。為了方便各輔導員的教學輔導工作,涼山州和樂山市分別組織幼兒教育專家,以《3-6周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為幼教點編寫具有大小涼山彝區民族傳承文化特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漢、彝對譯圖書和音像教材,并免費提供使用。
建章立制,解決規范問題。針對幼教點點多面廣、不便于管理的問題,州(市)、縣(市、區)兩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一崗雙責”原則,制定并細化“一村一幼”規范管理、安全管理等系列制度,指導各地各校認真抓好教學點的規范管理,排查安全隱患,建立長效機制,確保“一村一幼”科學管理、規范管理。
對口支援,解決質量問題。為幫助提高彝區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按照“一市一縣”的結對關系,組織內地學前教育發展較好的11個市對口幫扶大小涼山彝區12個縣的學前教育發展,按照不達要求不脫鉤的原則,從優化園點布局、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隊伍素質、提高教育質量、改善辦園條件等方面對大小涼山彝區農村學前教育開展幫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