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移民助貧困邊遠山區孩子考上大學
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國家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但是由于地區經濟、教育水平等的差異,孩子們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并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好比那些貧困山區里的孩子們來說,即使已經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也不得不在夢想的殿堂門口望而卻步。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是地處昌江東北角偏僻的少數民族山區,被稱為海南島的“小西藏”。王下村是昌江縣最邊遠、最貧困、教育發展最落后的少數民族鄉鎮。從2006年開始教育移民扶貧,在昌江縣已經是第10個年頭。10年里,王下鄉走出了第一個大學生、第一個重點本科大學生。通過教育移民扶貧,全縣已經有98名學生考上了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2006年,針對王下鄉的具體情況,昌江縣以扶貧先扶智為指導方向,做出將原王下鄉初級中學整體搬遷到縣城民族中學的決定,對縣民族中學、王下學校進行改擴建,并將轄區內的思源實驗學校列為教育移民扶貧學校,進行教育移民接收。同時,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除了雜費、課本費,給予貧困家庭學生一定生活補助。
從2009年開始,思源學校每學年招收屬本縣農村戶籍的教育移民寄宿生300多名。截至目前,教育移民共讓昌江4959名學生受惠,其中小學3337人,初中1622人。
2013年考上華北電力大學的韓仁輝,是王下鄉歷史上第一個考上重點本科的大學生。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和哥哥姐姐3人,都是通過教育移民扶貧考上的大學。在赴京讀書前,他從沒去過北京,是教育移民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韓仁輝說,小學沒好好念書的他,被教育移民到了縣城里的民族中學,從初一開始在更好的教育資源下,成績逐漸提高。韓仁輝的哥哥和姐姐,分別在2012年、2014年考取了九江學院和三亞學院。一個貧困邊遠山區的家庭,出了3個大學生。
為鞏固教育扶貧的移民成果,防止教育與就業脫節,昌江推行教育扶貧移民學生“異地搬遷讀書-職業教育-城鎮就業”的3段式教育扶貧模式。初中畢業生除考入昌江中學、跨區中學就讀普通高中外,不讀普通高中的直接進入縣職業技術學校就讀。
“為了確保移民學生能有一技之長,為今后的發展和家庭的脫貧創造良好的條件,我們一直把職業教育當做教育移民的關鍵環節,加大投入。”昌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順勁說。昌江正加快建設容納3000名在校生的職業教育中心建設,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教育移民不僅能扶貧扶智,更在生態保護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何順勁介紹,因為生態核心保護區幾乎都是貧困地區,為了謀生,長期以來這些地區群眾燒山開荒、伐木賣錢的現象屢禁不絕,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很大壓力。通過“教育移民”減少生態保護區的人口,逐步改變其生產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以此拓展易地扶貧的內涵,逐步減少王下鄉的人口,達到既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又有效保護環境的目的。
10年過去,包括王下鄉在內的昌江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政策,也出現了跟不上發展的難處。
最直接的難處還是來自于貧困本身。教育扶貧移民的對象多是來自貧困自然村和處于生態核心保護區邊遠村莊家庭的孩子。盡管學校為他們免除了校服費、保險費,報銷一些學生在校的一切醫藥費用和車費,并每個月發放210元的生活費,政府還定時發放每月每人125元的住宿貧困生補助,但隨著城里的社會消費和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錢并不能滿足需求,基本的生活費還是讓一些學生感到壓力很大。
王下鄉最遠居民點離縣城有近百公里,并且全是山路,交通不便。每到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期末放假,學校都要租附近的中巴車送王下學生回家。為了保證安全,校方近幾年都會選擇正規公司的中巴車接送學生。但由于考慮到平時使用率低等因素,校方目前仍沒有校車。
自2006年昌江實施教育移民以來,這一做法也被海南省其他地區、國內其他省份學習和推廣。但海南省一地方教育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昌江的做法固然好,但全省每個地區都做到,難度也不小。昌江需要進行教育移民的學生人數不龐大,且財政支持力度較大。對于教育移民涉及的學額大、財政緊張的地區,做到昌江的水平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