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表明基礎教育滿意度呈東高西低(2)
教師和校長對教育工作基本滿意
(一)教師表示工作愉快但對保障條件不滿
1各學段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均達到60分。按照教師群體工作性質差異分為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兩個群體,幼兒園教師總體滿意度、學校管和總體期望等指數在70分左右,中小學教師的三項指數得分在60‐68分之間。幼兒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的政府保障指數均較低,分別為5685分和5797分。
2教師滿意度指數東高西低。東部地區教師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最高,西部教師得分均最低。東部地區幼兒園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6941分,比西部地區高3分,學校管指數、政府保障指數和總體期望的差異均約為5分。東部地區中小學教師總體滿意度指數6356分,比西部地區高567分,其他三個指數東部比西部高3‐6分。
3西部地區教師滿意度城鄉差異較大。從全國總體來看,城區、鎮區和鄉村教師的滿意度指數依次降低,但實際分值差異只有1‐2分左右。但分地區看,西部地區中小學教師各個指數城鄉差異較大,總體滿意度城鄉相差達4分,表明西部地區城鄉更為不均衡。
4未評職稱和高級職稱的教師滿意度指數較高。各學段都表現為沒有評職稱的年輕教師和高級職稱教師的滿意度指數較高。對教齡的分析也證實了新入職教師滿意度最高,隨著教齡增長滿意度下降,教齡11‐15年的教師滿意度最低。
5各學段教師學歷與滿意度關聯性不明顯。幼兒園教師學歷越低,教師滿意度及各有關指數越高,中等學歷教師的總體滿意度指數7282分,高于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將近9分。在小學階段則是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滿意度最高,達到715分,專科和本科學歷的教師沒有差別,中等學歷教師滿意度最低。初中階段表現出明顯的學歷越高教師滿意度越高的趨勢。研究生學歷的滿意度指數6391分,比本科和專科學歷教師高了5‐7分。本科學歷的教師在高中是主體,但滿意度最低。
6收入越高教師滿意度指數越高。各學段都表現出教師月收入水平越高,滿意度指數越高的趨勢。收入提高對中學教師的滿意度指數的影響比低學段教師更大。
7教師對工作氛圍和辦學條件認可程度高,對待遇低、壓力大、缺乏社會尊重等問題表示不滿。教師最不滿意的五項事項依次為:待遇過低、工作壓力過大、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法規時教師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缺乏社會尊重。幼兒園教師強烈反映工資、保險、編制等方面保障嚴重不到位。
(二)中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約71分
中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7130分,發展與機會指數6531分,保障與環境指數6119分,總體期望指數6997分。
1中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地區差異較大。東部地區中小學校長滿意度的各項指數顯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總體期望指數地區間差異最小,地區差異為3分。保障與環境指數、發展與機會指數差異較大,達8分左右。
2校長滿意度指數城區高于鄉村。城區中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為7275分,比鄉村校長高3分。其他相關的三個指數城鄉差異在2-4分左右。發展與機會指數城鄉差異最大,城區671分,高于鄉村校長4分。
3小學校長滿意度指數高于中學校長。小學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為734分,比中學校長高3分,發展與機會指數、保障與環境指數也較高,但總體期望低于高中校長。
4校長學歷越高滿意度指數越高。研究生學歷的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比中等學歷的校長高537分,期望指數、發展與機會、環境與保障指數分別高363‐72分。
5校長對本地教育普及、本校影響力和家長支持認可程度高,對待遇、均衡發展和教師數量等方面評價低。校長最滿意的五個事項依次為:所在地區中小學教育普及水平、本校在本地區同類學校中影響力、本校學生家長支持學校辦學、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發揮、社會尊重中小學校長。家長、學生等服務對象與教育工作者對彼此態度的評分都比較高,互相認可,呈現出積極關系,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校長最不滿意的五項問題為:與本地公務員相比,校長待遇較低、本地中小學發展差距較大、本地教師數量不能滿足教育發展需求、本地政府落實辦學自主權不到位、制定相關教育規章制度時校長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校長與學生和家長群體都認為學校間差距較大。
(三)中小學教師、校長滿意度與學生滿意度呈正比
將中小學教師、校長對教育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得分標準化后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比較學生滿意度指數的差異。所在學校校長、教師教育工作總體滿意度水平高的,其學生在總體滿意度及其三個有關指數得分均最高;而所在學校校長、教師教育工作滿意度水平低的,學生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最低。校長滿意度指數處于最高組的中小學生,其總體滿意度指數比最低組中小學生高12分。教師工作滿意度和學生滿意度關聯性更高,兩組學生的滿意度指數相差達17分。
社會公眾教育滿意度較低
社會公眾是教育的評判者,其調查對象是依據年齡、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從網民群體中配額抽樣的。本次調查結果顯現,社會公眾的總體滿意度指數5264分,教育期望指數為5511分,規劃與保障感知指數為5169分,管與服務感知指數為4989分,均低于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
(一)東部地區社會公眾滿意度指數高于中西部
東部地區社會公眾的總體滿意度指數為5561分,高于中西部約9分。中西部地區之間各指數得分相近。
(二)城區社會公眾總體滿意度指數高于鄉鎮
居住在城區、鎮區和鄉村的社會公眾總體教育滿意度指數分別為5397、4887和4447分。
(三)社會階層越高滿意度越高
家庭經濟條件越好滿意度越高。將調查對象的家庭經濟條件劃分為五個等級,在當地屬于條件非常好的群體其總體滿意度指數為6739分,非常差的則僅為3558分。
社會公眾學歷越高滿意度越高。四個指數均是學歷越高得分越高。大專及以上群體總體教育滿意度指數5313分,小學及以下的得分為3976分,相差1337分。
(四)社會公眾比較認可就近入學而對城鄉和地區差距最為不滿
社會公眾最滿意的方面是本地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情況;其次是本地政府保障基礎教育質量;本地政府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方面滿意度排第三。社會公眾最不滿意的方面是本地政府縮小城鄉學校差距的成效;其次是本地基礎教育水平與鄰近區縣之間的差距;最后是群眾向本地政府反映教育意見和建議的渠道暢通性。
政策建議
提高教育滿意度需要政府、教育部門和社會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溝通協作,以&ld;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rd;五大戰略新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精氣神,匯聚正能量,從加大投入、改善環境和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等多方面入手實現人民對教育的期盼。
(一)加大教育投入
一要發展經濟提高教育保障能力。調查顯示地區經濟越發達、家庭經濟條件越好、教師收入越高滿意度就越高,可見大力發展經濟是提高教育滿意度的一項關鍵舉措,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扶貧脫貧步伐,提高低收入人口保障水平改善生活條件。
二要增加教育投入向薄弱環節傾斜。對于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學前教育資源短缺、義務教育階段個別地區班額過大、缺少活動場地和設施,普通高中中部鎮區大班額等問題,要有針對性地重點投入加大建設力度補短板,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
三要提高教師待遇穩定隊伍。教師待遇低是造成教師滿意度低、隊伍不穩定的重要因素,而教師校長滿意度低的學校其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也低。改善教師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激勵教師積極工作是提高教育滿意度的必要手段。各級政府應嚴格遵守《教師法》有關規定,健全中小學教師權益保護機制,落實聘任教師、編制教師同等待遇。
(二)促進教育公平
一要保障各個群體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調查顯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學階段的滿意度非常低,這主要與中考高考戶籍壁壘有關,要逐步清除戶籍對學生的升學限制,順學生流動的通路。
二要縮小學校間發展差距,保障各群體平等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父母為農民的學生滿意度水平在多個方面都最低,與最高得分存在幾十分的差距。改變這一狀況,根本途徑在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尤其是加強農村學校和城市郊區學校建設,加快教師交流機制建設,落實農村教師待遇傾斜政策,增加弱勢群體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高中階段還應嚴格規范招生秩序和招生行為,控制跨區招生,維持鄉鎮普通高中教育的良好生態。
三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課程多樣性、選擇性,加強社會實踐,豐富社團活動和其他課外活動,提供心服務和生涯指導教育等,從而滿足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加強各類活動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課堂教學效率,針對教師職業生涯不同階段開展分層培訓,針對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激勵措施,保障教師隊伍的活力。
(三)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一是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更加注重引導社會合預期。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觀,樹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樹立人人成才觀念,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樹立系統培養觀念。引導社會特別是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引導廣大群眾形成合預期,是營造保障和改善教育發展良好社會氛圍的基本要求。正確有效引導社會輿論,把政策講透徹,把思路舉措講清楚,把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爭取社會和群眾的解與支持,最大程度凝聚社會共識,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二是構建立體化宣傳網絡,切實保障社會公眾對教育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和改善對教育宣傳工作的領導,推動各地各校指定專門的通訊員、觀察員、評論員和新聞發言人,通過培訓、組織開展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提升教育新聞輿論引導能力。發揮教育電視臺、報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統新聞宣傳聯絡協調溝通機制,形成橫向和各類媒體密切聯系,縱向與各級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有效對接的立體化宣傳網絡。提升各級教育宣傳部門的組織策劃能力,組織各級教育宣傳部門深入挖掘、宣傳教育戰線的感人事跡,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教育的成功做法,宣傳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教育的先進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經驗推動教育工作。加大權威信息發布力度,宣傳各地、各部門、各單位貫徹落實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路、舉措、方案,及時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憂,積極回應群眾的教育需求。
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對話渠道,化解社會矛盾沖突。社會公眾對向本地政府反映問題渠道不暢通意見較大,教師、校長還對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有意見。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公開制度,暢通反映問題渠道,用好信息公開平臺、信箱、熱線電話、接待日、咨詢會、聽證會等常規方式并及時答復群眾意見,健全學校責任區督學制度建設,使教育督導成為政府與教師、家長和社會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