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表明基礎教育滿意度呈東高西低
基礎教育階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此時的教育對于今后的高等教育都起著承接的作用,意義重大。但是針對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來說,東西部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其中,受經濟、教育資源、文化等的差異。為了今后基礎教育階段的長期發展,實現全民滿意度的任務提高任重道遠。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精神,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真實期盼,準確把握基礎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落實管辦評分離推進現代教育治體系建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15年4月至5月在全國各地開展了面向中小學生以及幼兒的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
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分為三類,一是基礎教育服務對象,即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者,其中幼兒園階段問卷家長作答,小學階段問卷家長和學生共同作答,中學階段問卷學生獨立完成;二是教育工作者,即幼兒園教師、中小學教師和校長;三是社會公眾,即網民。針對三類調查對象八個群體設計了八套問卷,單題最低分為1分,最高分為7分,分值越高表示各群體對教育的滿意度越高。每個群體的教育滿意度指數滿分為100分。每個群體的滿意度調查內容均包含總體滿意度指數和期望指數,教育服務滿意度調查包括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質量感知指數;教育工作滿意度調查包括條件與保障、學校管、發展與機會等;社會公眾滿意度調查包括規劃與保障感知、管與服務感知指數。
本次調查基礎教育服務對象和教育工作者采取分層多階段不等概率抽樣,按照國家‐省‐縣‐校分層,在各學校內采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社會公眾按區域、年齡、性別、家庭收入等指標抽取樣本。覆蓋全國31個省份370個縣(市、區)、4925所幼兒園和中小學校,近8萬人參與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2420份,其中學生(家長)46306份、教師17578份、中小學校長3718份,社會公眾4818份。
學生和家長對教育工作總體滿意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指數為7916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數7634分,教育質量感知指數7527分,教育期望指數7668分,反映出其對當前教育工作比較滿意。
(一)在區域上東部地區滿意度指數高于中西部地區
各學段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呈東、中、西部逐漸下降趨勢,東部比西部地區高2‐42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數的地區差異略小,各學段的地區差異在203‐385分之間。教育質量感知指數地區差異較大,各學段的地區差異在203‐495分之間。西部地區學生和家長的教育期望也較低,各學段的期望比東部地區低203‐495分。
高中學段的滿意度指數地區差異最大。不論是總體滿意度指數,還是公平感知和質量感知都是各學段差異最大的,東西部地區各指數差異在4‐5分之間。
(二)在城鄉上城市滿意度指數高于農村
城區學生總體滿意度指數及各有關指數大部分高于鄉村學生,最大差距超過6分。幼兒園總體滿意度指數城鄉差異達到611分,幼兒園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數城區均比鄉村高5分以上,而教育公平指數幾乎沒有城鄉差異。
(三)在學段上小學滿意度指數最高,高中最低
幼兒園家長滿意度指數為839分,小學生及家長滿意度指數為849分,初中為767分,高中706分。幼兒園四個維度的反映趨勢與中小學略有差異,教育公平感知與本學段其他有關指數相比相對較低。
(四)不同群體間滿意度指數存在一定差異
1外省戶籍中學生滿意度指數低于本省戶籍學生。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流動兒童滿意度及其各有關指數與當地兒童差異不明顯。但初中和高中省外戶籍學生的滿意度各指數則多低于本省戶籍學生。省外戶籍高中生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感知指數只有65分左右。
2住宿生的滿意度指數低于走讀生。住宿生的總體滿意度指數以及其他三個指數均低于走讀生,學段越低差異越大。小學階段住宿生和走讀生的差異最大,四個指數差異在226‐49分之間。初中在19‐277分之間,高中階段的各個指數上住宿生略低于走讀生1分左右。
3家庭社會階層高的學生滿意度指數高于低階層學生。社會階層一般采用收入、學歷和職業三個指標表示。如將家庭經濟條件根據當地的相對水平排序劃分為五個等級,家庭經濟條件最好的比最差的群體總體滿意度指數及有關各指數高12‐20分。監護人學歷越高總體滿意度指數及有關各指數得分越高,各個學段學生父親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比小學及以下的高5‐8分。從父親職業來看,企事業單位管人員的子女比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總體滿意度指數高5‐6分。對母親學歷情況的分析結果也大致相同。
(五)學生及其家長對教師工作態度最滿意而對課業負擔重與校際質量差距大最不滿意
各學段的學生及其家長高度認可教師工作態度。在單題滿分為7分的情況下,班主任認真負責以及學習困難時老師給予幫助方面,各學段學生和家長評價較高,均超過6分。
小學及家長、中學生對教育工作評價最低的方面集中體現在課業負擔重和學校質量差距上。小學生對放學后沒有時間玩的意見最大,初中生抱怨睡眠不足,各學段均認為學校在國家課程之外的教育活動組織不夠,突出表現在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社團、選修課、閱讀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到位,評價最低。學校間質量差距也是學生和家長突出不滿的問題,幼兒園階段的評分只有404分。幼兒園&ld;入園難&rd;和&ld;入園貴&rd;等熱點問題在本次調查中評價也很低。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和家長對上學路遠問題集中表達了不滿。
(六)人均GDP高的省份滿意度較高
將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人均GDP高的省份基礎教育總體滿意度及其三個有關指數得分均最高;處于人均GDP低水平的省份,其在四個指數上的得分均相應較低。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在人均GDP最高組和最低組之間分別相差470、281、433和458分。學段越高,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影響越大。尤其在中學階段,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質量感知的指數在GDP最高和最低組之間相差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