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教育局發布2015年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
&bsp;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實施,有利于進一步落實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促進政府和教育部門改進教育質量管,進一步推動中小學模式的轉變,更加趨于人性化。日前,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發布了2015年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及其進展,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結果吧!
10月25日,成都市教育局發布2015年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及其進展。評價結果顯示,成都市抽樣的5年級和8年級學生綜合素質總體不錯,8年級學生學業負擔比5年級重,而高學科成績的獲得并不必然伴隨著學業負擔加重,且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直接影響到學業壓力。
作為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2015年12月,成都市開展了第二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監測,選擇的評價對象是全市義務教育階段5年級、8年級學生。與2014年第一次評價相比,范圍3個區(市)縣擴展為20個區(市)縣,實現了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全市全覆蓋;評價內容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學業負擔四大方面發展為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潛能)和學業負擔五大方面。
評價結果顯示,成都市抽樣的5年級和8年級學生在綜合素質各個指標項上的表現水平較好。表現最好的兩個指標是創新意識和行為習慣,尤其是創新意識中的挑戰性,平均得分率小學高達863%、初中達833%。寄宿制學校小學生在獨立性指標上的平均得分率要略高于走讀生,而在綜合素質其他指標上的表現水平相對較差,于住宿學生需要獨自照顧自己的衣食住行,所以在獨立性指標上的得分略高。
成都市5年級學生學業負擔體情況尚可,大部分抽樣學校在學業負擔事實方面,基本符合國家標準,但學生對于負擔的主觀感受存在較大的差異。相比5年級學生,成都市8年級學生學業負擔在各項指標上均呈加重趨勢。8年級學生的課業負擔,城市學校的負擔較縣城城關鎮學校、鄉鎮學校和鄉鎮以下的農村學校要重。&ld;學業發展水平高的區(市)縣在學業負擔上的表現各不同,表明高學科成績的獲得并不必然伴隨著學業負擔加重。&rd;專家認為,如何針對本區(市)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教研,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是負擔相對較重的區(市)縣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學生主觀感受到的壓力要小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的心狀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焦慮、元認知)水平越好,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節負擔對學生產生的主觀壓力感和心狀況。專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更多地傾向于采用尊重、解的教養方式,而受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則傾向于對孩子采用拒絕、懲罰等消極的教養方式。
無論小學還是初中,老師占用非主科課的節數越少、用于完成書面作業的時間越短,學生綜合素質各指標的平均得分率就越高,其中占課情況和作業負擔對學生情緒行為調控、公民素養以及實踐能力的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