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級小學生不想交作業把老師一頓亂打
近段時間,大家應該都看到老師虐待學生,那么大家見到過打老師的學生嗎?來自樟木頭中心小學的一名小學生因為和作業問題和老師爭吵了幾句,結果一時沖動將老師打傷。想要了解更多最新兒童資訊內容嗎?請看
3月20日下午,樟木頭中心小學4(1)班的學生都在上美術課。四十多歲的女教師陳某,正在教學生們畫畫。下午4時許,臨近下課時,陳老師逐一收起學生們的作業本。她來到阿彬的座位前,阿彬不愿意交作業,陳老師隨即拉了一下,雙方爭吵了幾句。之后,令所有學生感到震驚的一幕出現了。&ld;陳老師要收他的作業本,但他拉著不放手。后來,他突然站起來,抓住老師的頭發,打她的頭,又用膝蓋頂老師的肚子,最終將陳老師掀翻在地,還坐到了她身上。&rd;隨即,胡副校長趕到現場,將阿彬帶出教室,并通知其家長過來,處這起打人事件。
家長:冷漠暴力教育不無關系
阿彬為何容易動怒?胡副校長認為,可能和其家庭教育環境有關。據胡副校長介紹,阿彬打老師的事情發生后,當天下午4時30分許,阿彬的媽媽在學校多次催促下,姍姍來遲。來了之后,她要求兒子阿彬向陳老師道歉,阿彬不肯,她竟當著師生的面,抽了兒子好幾個響亮的耳光。她還準備操起掃把打阿彬,但被校方工作人員制止。
對于阿彬的&ld;狂躁&rd;問題,東莞天悅社會工作服務室資深心咨詢師許慕樵表示,根據掌握的情況,現在定義阿彬為狂躁癥還為時過早。人的本性是追求和睦安寧的,而阿彬成長在一個暴力頻發的家庭里。這種環境,違背了人性的需求,導致他在內心中慢慢形成遇到問題就用暴力解決的思維模式。
許慕樵說,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都非常重要,但該起事件的主要責任在家庭。正是因為這種家庭環境,導致阿彬人格產生偏差和極端認知。關于如何矯正,許慕樵認為,阿彬的父母及親屬應進行柔情和溫和教育,讓他慢慢脫離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學校和社會也不能因此就給他貼上&ld;不良少年&rd;的標簽。
成年人對兒童的情緒暴力何以形成呢?有很多相關因素,比如自身經歷,一個孩子從小挨父母打罵,那么他做了父母,往往也不拿打罵孩子當回事;比如文化程度,高學歷群體親子暴力明顯低于地學歷群體;比如親情常,自己的孩子最擔不是;可能跟個人修養有關,可能跟個人性格有關……但是,很明顯有一個相關因素 是格外突出的,那就是成年人的強勢意識。
這種強勢意識,有時候能被我們成年人明顯地意識到,有時候則更隱蔽,如果我們不細究很難發現。孩子身體沒有成熟不夠強壯,社會關系單薄,經濟不能自立,他們除了依賴我們,沒有任何制約我們的地方,換句話說,對他們發脾氣、使臉色、不公正,對于成年人來說沒有任何&ld;危險&rd;,幾乎什么也不用擔心。而我們在生活中遭遇了壓抑和委屈,憋在心里自然難受,對這么安全的對象,發泄一下情緒,&ld;何樂而不為&rd;? 或許對孩子發脾氣的大人們很少這樣想過,可是,他們難道不是正在這么做嗎?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對孩子說的話、提出的要求沒有錯,但實際上已經通過我們當時不耐煩、粗魯、武斷、暴戾的情緒對孩子構成了情緒暴力。對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孩子容易口不擇言,更難注意到自己說話時的語氣和情緒。我想,大概每個人細想一下,都能夠發現自己曾經不止一次得這樣。事實上,當家長情緒失控的時候,就處在了一個失態的狀態,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你是多么的可怕、丑陋和不可喻。遇到問題一定要以服人,讓孩子真正明白道,而不是借助行為或言語、情緒的暴力讓孩子一時&ld;軟化&rd;。這種&ld;軟化&rd;可能正在為他今后的失控行為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