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販賣嬰兒 關鍵是斬斷需求鏈條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并且都當成寶貝一樣的來對待,可是現在居然有人將孩子當成商品一樣的來販賣,真的是一點人情都沒有了,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販子將臨產孕婦運到拐入地,孕婦生產后,再把親生孩子當成商品隨意賣掉,甚至虐待……發生在山東的這起販嬰大案讓人震驚。出現人販子,足以讓人感到氣憤,而在這起案件中,嬰兒的家長也參與其中,把自己剛剛生下來的孩子當成商品出售,可謂上演了一幕現實中的荒誕劇。據警方披露,被解救的孩子還不同程度存在健康問題。
此次販嬰案展現出的新特征是:販嬰簡直有了&ld;產業化&rd;的趨勢。之前人們認識的販嬰案件,多是嬰兒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拐賣,或是家長生下孩子后,臨時起意把孩子賣掉。這次案情大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孕婦在生下孩子之前就決定要把孩子賣掉,甚至生孩子的目的就在于賣孩子。為此,組織販賣人口的犯罪分子專門安排了秘密生產地點,來自外地的孕婦被帶到這里,生完孩子拿錢走人。
對販嬰的犯罪分子來說,無利不起早,他們把嬰兒販賣給有領養需求的人家,以此換取酬勞。對他們來說,存在于社會上的領養需求,就成為了他們非法牟利的根源。
其實,我國已經建立了棄嬰收養制度,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有合法的途徑收養棄嬰‐‐‐ 從各地報道的棄嬰新聞來看,只要健全和完善領養渠道,販嬰產業完全可以從源頭上得以遏制。但是,領養者想領養卻難以通過合法途徑,而販嬰、棄嬰依舊大行其道,這種錯位就在于中間的銜接過程。如果收養棄嬰的程序得到簡化,在保留必要審核程序等前提下,鼓勵社會上有需求、有能力的人收養孩子,就有助于從渠道上擠出販嬰這一怪胎。
目前,山東販嬰案中只有一位回到母親身邊的幸運兒。在這起個案中,奶奶為了錢瞞著媽媽賣了孫女。而對于其余沒有找到母親的嬰兒來說,不少都是母親自愿主動販賣的,也就意味著他們很難回到母親身邊。不管是奶奶還是媽媽,他們違背人性把自己孩子賣掉的原因,無非一個&ld;錢&rd;字。不排除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母親意外懷孕后無力撫養,自身經濟條件又很窘迫,在棄嬰與賣嬰之間選擇了后者;另一種是母親自愿主動販賣孩子。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對販賣孩子的家長,在加強對人販子的打擊力度,斬斷他們出售嬰兒渠道的同時,也應該建立對孩子父母的保障機制。一些家長無力撫養剛生下來的孩子,就需要社會救濟制度及時站出來,對有困難的家長予以幫助。在堅持棄嬰違法、打擊棄嬰行為的同時,也要建立起對遺棄嬰兒的保護制度。這段時間,一些地方曝出&ld;棄嬰島&rd;面臨關閉的新聞。實際上,一項新的制度在建設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避免因噎廢食,想方設法讓制度更加完善才是正確的態度。
人們熟悉的一句格言是:有需求就有市場。這句話對合法的需求適用,也對非法的、非人性的需求適用。販嬰業如此猖獗,進而形成了如今這種模式,大概就要從販嬰的犯罪分子、賣嬰家長的需求來分析。有關方面在打擊販嬰現象的同時,應著手從制度上滿足合需求,堅決打擊不合、沒人性的需求,從而建立起良性的嬰兒保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