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任的父母必須認真對待孩子的母語教育問題(2)
母語教育要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周老師曾經詢問一個國內孩子語文課是怎么上?孩子告訴她:讀課文、字詞、問答、做練習。&ld;這個孩子非常懂事,他知道語文課很重要,所以即使不喜歡,也要硬著頭皮去學。我們不能因為是母語,是重要的科目,就想當然的認為學生自然就會學,母語教育也要從吸引學生興趣入手,讓孩子學得快樂。&rd;
在新加坡,無論是教材還是教學方法,老師的自度、空間相對較大。例如高中文學課教材內容包括:唐詩宋詞10首,現代詩歌3首,現代小說4篇,戲劇方面則是部的《茶館》,選材方面注重名家名篇、涵蓋大陸、臺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本土的作家,還有新加坡最引以為傲是把武俠小說也放進了教材。
至于這些內容用什么順序來上教師個人來設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完全教師依據本校、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周老師的教學中就曾使用過電腦教學、流行歌曲、微電影、角色扮演、戲劇表演、專題作業等方法來幫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快樂。
新加坡的母語教育鼓勵學生參與文化交流。有一年周老師帶了一批孩子去山東交流。其中有一個學生后來考取了南洋工大學中文系,特別寫了一封信給學校說當年學校帶她們去山東,參觀了李清照紀念館,給她留下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大學老師在講這些內容的時候,對她來講,這些內容并不是陌生的,而沒有去過的同學,相比就會隔離感比較強。她很感謝,希望學校多舉辦這樣的活動。
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專門設立了&ld;母語雙周&rd;活動,提供專項經費,只要能吸引學生母語學習興趣,學校可以從社會上借用各種教育資源納入這個活動,根據興趣不同,華文學生可以學書法、刻印章等傳統技藝。
母語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獨立思考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網絡上有海量訊息,課堂學習時間有限,教會學生方法比單純教給他們知識更有用。如果我們還是死守在語文就是對語言文字的訓練,是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是遠遠不夠的。母語教育應該有更重要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逆向式教學(derstadig by Desig國內譯為解性教學)是新加坡推崇的一個教學法。它注重這樣一個念:教學設計出發點是明確的教學預期結果,然后逆向開發教學設計。用周老師的話說:&ld;在設計課程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大概念:學生在這堂課上學到哪些東西是他可以帶走的,可以影響他以后的生活。&rd;
周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有一篇文章講一座百年的老房子要被拆掉,很可惜。她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不會停留在感慨房子要被拆掉了,而是上升到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如何協調的問題。她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討論:如果你是一個文物學家、城市發展局長、社區居民……,你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長期利益、短期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傳承,該如何取舍?
可能沒有唯一絕對的正確答案。當學生爭論僵持不下的時候,她會要求他們去找資料,用事實說話,通過充分的討論,引導學生學會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獨立發表觀點,捍衛觀點。&ld;這些能力將超越對文章內容本身的解,讓學生終生受益。&rd;周老師說。相比較而言,國內對語文的解可能傾向于文本本身,但即使是文學的抒情性本身,其實也能找到恒久的價值。
一直以來,新加坡將&ld;全球視野、亞洲視角、本土文化&rd;作為自己的立足點,通過將學習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聯系來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民族認同感是新加坡母語教育的一大特色。如周老師曾教過另一門輔修課程《解與寫作》,課程主要圍繞新加坡社會、政治、經濟等課題進行討論,考試主要形式是作文。
作文題目包括:你對新加坡的養老政策怎么看?你覺得新加坡的學前教育應該統一教材嗎?你覺得新加坡和印度的外交關系應如何處?諸如此類。當國內的高中生還只是停留在&ld;只要考好我的試就好了,其他的事情和我有什么關系?&rd;的時候,新加坡的高中生已經在用中英文對這些全國、全亞洲甚至全球的問題發表獨立地見解了。
不管孩子以后生活在內地,以中文為主,或者去到其他國家,工作語言變成英語,母語都會奠定一個根基,思維方式的根基、精神家園的根基。是否可以有這樣一種母語課程?它針對不同能力和興趣孩子而設計,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詩詞、古文,感受中華文化之美,在有限的時間里幫助孩子系統的掌握獨立思考的技巧和策略,學會與人相處、合作與分享。
這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課題,也是目前周老師和她的朋友們著力去實現的,用周老師的話說:&ld;重復學習沒有意義,在有限的時間里給到孩子在學校課堂里無法獲得的方法、策略,同時激發孩子學習母語的興趣,促進他們在學校的母語學習是目前孩子們最需要的,也是我們正在做的&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