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上,大都會存在害怕的心,他們也像成人一樣,對于許多未知的事情,存在恐懼的心,只有當他們漸漸了解到周圍的環境,以及事物時,這樣的情況才會有所改觀。而且,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害怕的東西也都是不一樣的,家長們要學會具體事情具體對待。
文/李清霞
他會害怕很正常,別太擔心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1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7種以上的害怕。
此可見, 膽小害怕在寶寶的發展過程中是一種很普遍的情緒。另外,恐懼感還具有積極意義呢! 它會令身體瞬間處于緊張狀態,反應和行動都變得敏捷起來,以便躲過可能的傷害。因為一個人在生活中害怕某些東西,才會設法去躲避和保護自己,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對狗的恐懼,能夠使孩子采取更加安全、更加慎重和更加有益的方式對待各種動物;對與父母分離的恐懼,能夠讓孩子學會感激別人的照顧,學會控制怒氣。 一般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恐懼情緒會逐漸消失,因此,父母不必為孩子的恐懼心過分擔心。
分年齡段,幫他和害怕說&ld;bye‐‐bye&rd;
但是如果孩子總是害怕一種不會存在傷害的事物,或者因為害怕某件事情而出現了恐懼情緒,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對待了。相信看到寶貝臉上布滿濃郁的恐懼色彩,每個父母都會為之心疼。那么,怎樣幫助寶寶抹去心靈上的恐懼感呢?其實,還是有不少方法可以去嘗試的。
寶寶怕怕事件薄
據研究,害怕是隨兒童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的。如有些過去不感到害怕的人物或事物(如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動物、有傷害性的威脅等)會漸漸變成兒童害怕的對象;而過去曾經害怕的人物或事件(如帶毛的小動物、昆蟲、陌生人等)反倒變得不那么害怕了。也就說,大致來看,正常兒童的恐懼是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的,但這種減少并非呈簡單的直線下降,一些研究提示,兒童早期恐懼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后,約在9~11歲又會有所上升。
0~6個月
●高分貝的噪音;
●突然而來的聲響;
●身體陡然失去支撐;
●遭遇刺眼的光線(如閃光燈), 18個月后這種情況會基本緩解……
細語呵護
心學家認為,小寶寶生來比較懼怕兩樣東西:一是怪而大的聲音,二是身體失去支持和跌倒。不過這還不是真正的恐懼心,只是會引起痛苦的感覺,更像一種生反應。作為一種心反應的恐懼感,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的發展而產生和變化的。而這些刺激常常是外界環境條件的突然改變使得寶寶產生不適應感覺,因此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區別對待,如果是能自來去的環境,不妨抱起寶寶&ld;一走了之&rd;,離開刺激環境,找到他能適應的好地方;如果是面對無能為力的刺激,比如突然而至的大聲響,這就需要父母的細語呵護了。父母可以把他摟到懷里,溫柔地安慰寶寶說:&ld;媽媽抱抱,不怕不怕。&rd;還要告訴他:&ld;爸爸媽媽就在身邊。&rd;以此來幫助寶寶克服不安情緒。只有在健康的依戀關系中發展出充分的安全感,寶寶才不會產生太過劇烈的害怕心。
6~12個月
●一般意義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環境;
●浴盆和浴缸排水……
樹立好榜樣
于寶寶的情緒體驗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很大,因此,父母勇敢角色的示范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觸某事物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表現出對某事物的正性情緒體驗,孩子就可能消除對那個陌生事物的恐懼。比如,如果家長在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的時候,表現出對小狗的緊張情緒,則孩子就會認為狗是很可怕的,反之,如果家長友好地去跟小狗互動,則孩子害怕小狗的概率就會小很多。此外,同伴的榜樣作用,也能很好地幫助寶寶克服恐懼的不良情緒。
對于寶寶害怕的事物,當他們看到年齡相仿的同伴表現得很勇敢時,對寶寶來說也會是一個積極的刺激。他們會去模仿,并認為自己也可以做到。比如,孩子怕狗,我們可以讓他看到同齡小伙伴友好地跟狗狗玩耍,跟狗狗親近。但一定要注意,所選擇的狗應是很溫順的,否則其他小朋友和狗玩耍時受到狗的攻擊將會使得怕狗的幼兒更加堅信: &ld;狗是可怕的。&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