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區別有哪些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是相互銜接的兩個教育階段。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在教育性質、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有所不同。那么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具體區別是什么?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別
1.幼兒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而小學教育屬于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普及性”等特點,即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因此,家長必須將適齡孩子送到學校接受小學教育。
2.幼兒教育“教養并重”,小學教育則“以教為主”。
幼兒教育除了對兒童進行全面、和諧發展的啟蒙教育外,還要給兒童以生活照料和養育等。
小學教育則要依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對孩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德、智、體等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每門課程都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還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3.幼兒教育課程與小學課程都是綜合課程為主,但對幼兒教育“整合”的程度相對小學和中學教育來說都要深,力度要大得多,因為幼兒最初需要的是對世界總體的最基本的認識。幼兒園課程主要是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而小學的課程相對來說要多些: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4.幼兒教育以游戲為主,注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小學教育則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除采用講授的形式教學外,還非常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操作、探究、討論、表達等方式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
幼兒教育的好處
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抓緊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例如有人認為,幼兒在2-3歲期間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年齡;外語學習最遲也不能超過4-5歲,因為在這時幼兒學習外語不會與本國語言相混淆;5-5歲半則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年齡;6歲是發展大小、方位知覺最佳年齡。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1964年出版了《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一書,提出了有名的智力發展的假設: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認為,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進大腦的發育。一些家長擔心,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會累壞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經用動物的大腦和生化的變化。事實說明,早期豐富的環境刺激與學習機會不但不會傷害大腦的發育,而且還會促進大腦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