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幼兒園教育與國外幼兒園教育的區別在哪里
幼兒園是孩子初步接觸社會的地方,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快樂的成長。幼兒園教育的方式是怎樣做的呢?國外的幼兒園教育又是怎樣的?相信許多家很臟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關于如何進行幼兒園教育?國外幼兒園教育和國內的區別在哪里吧。
不久前,一位美國母親在網上發飆:&ld;我上幼兒園的女兒每天拿回來快1個小時的家庭作業!她還不會讀,怎么寫?怎么可能回答卷子上那些問題?她的作業自然成了當媽的作業。我每天下班5點才回家,孩子也是差不多那時候回來。我要先忙著做飯,等吃完晚飯,還要給孩子的學校忙1個小時的家庭作業。而且,我一管她,更小的孩子誰來管呢?這實在太不公平了!&rd;網友們紛紛回應:&ld;老師總說是15分鐘的作業。可是,孩子本來精神就不集中,作業又那么難,怎么也要1個小時。&rd;&ld;你要大膽地和老師論。這不僅是替你自己說話,也是替別的家長說話。&rd;
這是美國幼兒園大戰的一角。在最近20年,美國的幼兒園里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本來,幼兒園只是個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沒有任何書本的因素。但不知不覺中,幼兒園不僅教讀書、寫字、算術,甚至還有頗為系統的課程要求,老師要照本宣科地跟著教學大綱走,孩子們則每天帶回家一堆家庭作業,要按時完成,家長檢查、簽字等。總之,如今的幼兒園,越來越像是小學的低年級。
這種幼兒園小學化,和高中大學化一樣,是美國教育的一個大趨勢。應該說,高中大學化,對一部分聰明的學生而言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幼兒園小學化則產生了大量的副作用。2009年美國的&ld;兒童聯盟&rd;發表一份報告,題目是&ld;幼兒園的危機: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需要玩耍&rd;,警告幼兒園小學化正在全面摧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的發展,必須緊急剎車。
報告提出的事實是清清楚楚的:全日制幼兒園的孩子每天花在閱讀、算數、準備考試和應試上的時間,高達兩三個小時,而自活動的時間僅有30分鐘。學業的壓力,使孩子變得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有侵犯性,行為問題日益加重。幼兒園小學化毫無必要地加速了孩子的學業,造成了&ld;孩子老得快&rd;(KGY:KidsGettiglderYger)的現象。
調查表明,那些從幼兒園就開始讀書的孩子,學業確實起步早,比其他孩子領先,但是,這種領先到四年級時就消失了。在那些&ld;問題孩子&rd;(kidsatrisk)中,早讀書反而帶來了嚴重的問題。早讀書使這些孩子的智商在初期有所提高,但到15歲時,他們的學業急速下降,還不如那些晚讀書的孩子。
這種&ld;死讀書、讀到死&rd;(drilladkill)的惡果是國際性的。德國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教育改革,把幼兒園從以玩為主轉化成以學為主。后來有學者對50名在以玩為核心的幼兒園長大的孩子和另外50名在以學為核心的幼兒園長大的孩子進行了對比,發現在以玩為中心的幼兒園中長大的孩子,在閱讀、數學等方面明顯比在以學為中心的幼兒園中長大的孩子要好,而且在情感發育、社會能力上更健康,在創造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勤奮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面對這樣具體的證據,德國的幼兒園又改回到以玩為中心去了。
芬蘭的幼兒園一直堅持讓孩子玩,沒有小學的內容。另外,芬蘭的孩子7歲才上小學,比美國的孩子晚一年。但是,芬蘭15歲的孩子在&l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rd;進行的&ld;國際學生估測&rd;中,一直在西方國家中排名第一。
我女兒在這方面非常幸運。她從1歲半開始就進入了紐黑文一家著名的幼兒園&ld;創造孩子&rd;(reatigkids)。該幼兒園遵循的是哈佛著名心學家HardGarder的&ld;多重智力&rd;論,這套論認為,兒童乃至人的智力比傳統學校課程所涵蓋的要寬廣得多。傳統學校課程主要以語文和數學為核心,擴而廣之不過是文史和數,這基本上是傳統的智商論所強調的能力。但是,Garder發現人的能力要廣泛得多,如音樂、肢體運動、人際互動等等。他主張突破學校常規課程,給孩子更廣泛的發展機會。
Garder的論雖然還有許多爭議,但他至少意識到成人對孩子智力和情感發育過早地干預和&ld;修剪&rd;是多么有害。女兒所在的這個幼兒園,在Garder的影響下堅持自然成長的原則。其中的一個硬規矩就是絕不教讀書識字或者算術,從來沒有家庭作業。同時,幼兒園強調老師給孩子讀故事,教孩子各種舞蹈,帶領孩子接觸自然(玻璃窗上設有透明的鳥窩讓孩子觀察鳥兒的家庭生活)等,保證孩子絕對快樂。
我們當時還有些擔心,曾詢問過幼兒園的主管是否應該讓孩子認識幾個字母,但被干凈利落地拒絕。結果呢?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閱讀已經很好。早晨醒來看父母還沒起床,自己先讀半個小時的書。如今到12歲,也是班上頂尖的學生之一。也難怪,當時耶魯的許多教授和研究生,為了把自己的孩子送進這個不教讀書寫字的幼兒園而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