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須知:兒童的好習慣是如何養(yǎng)成的
人的習慣有好壞之分,并且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對人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影響。好的習慣可以幫助人們加快成功的步伐,相反,壞的習慣很可能將人們引至歧途。所以,家長們務必盡早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兒童獲得印象的強度和方式,并不取決于客觀的事實和情況,比如另一個孩子的出生,而取決于兒童看待和判斷事實或情境的方式。
阿德勒指出,
比如,當一個孩子上幼兒園特別是上小學后,經(jīng)常會忘記帶書包,對于急著上班的父母來講,無疑是件讓人頭痛的事。
那么,究竟是兒童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呢?還是兒童故意要這樣做呢?問題究竟出在兒童身上,還是出在父母身上?
這是需要父母很好反思的問題。然而,通常情況下,父母在焦急的心態(tài)下,常常會埋怨孩子,把問題歸咎于兒童。
可如果認真反思的話,對于剛步入幼兒園或學校且沒有做好心準備的兒童來講,讓他承擔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是很難的。
父母單純從客觀事實和情況,就卻埋怨孩子沒有做好,顯然是不客觀的。
然而,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兒童出現(xiàn)問題,只是一味埋怨或抱怨,而不是采取必要的干涉措施,長此下去會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比如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好好寫作業(yè),因為孩子認為所有困難都會有父母幫助解決。
比如,前一天就讓孩子自己準備好第二天上學的書包,并放在最顯眼的地方,以便在早上匆忙時不至于遺忘。
事實上,父母的積極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改變,更是兒童學會如何看待和判斷事實和情境的方式。
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可以說明人的主觀看法影響行動,當愷撒剛登陸埃及時,踏上海岸竟然被絆了一下而摔倒在地。這在羅馬士兵眼里是不祥之兆。
然而,聰明的愷撒不僅沒有沮喪,而是興奮地張開雙臂激動地喊道:
同樣,當兒童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比如上學忘記帶書包,如果父母用沮喪或抱怨的心態(tài)來應對,那么孩子就會從父母那里習得這種心態(tài),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他也會用這樣的心態(tài)去處問題。
正是于受到這樣心態(tài)的影響,我們時常會在網(wǎng)上看到各種噴子,每日忙著對這樣那樣的事發(fā)表著自己悲觀的看法,似乎任何事情都在與他作對,任何事情都對他不公,除了抱怨他們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事,顯然沒有任何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