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經的三次叛逆期 父母應對寶典趕緊收好
&bsp; 孩子的叛逆,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都是個艱深的話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叛逆期又是每一個孩子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而且還不止一次那么簡單。相信這令很多家長都感到十分頭疼。既然如此,貼心的小編就為大家愛奉上一個應對寶典,一起學習一下,真心值得收藏哦!
在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叛逆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發展規律,找出叛逆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解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更好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ld;反抗期&rd;。如果我們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并能針對孩子的不同問題和矛盾,找到恰當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性應對,就可以實現良好的親子溝通,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在經歷叛逆期時,很奇怪,不可喻,家長怎么做都沒用,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
2-4歲,雞蛋碰上石頭
第一&ld;反抗&rd;期
反抗:
顧名思義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從言行上給予對方有聲或者無形的反對。拿到家庭教育中來,就是孩子情緒反作用在家長身上,在家長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張力。
對于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弄的家長急了,就吼孩子兩嗓子。甚至還有性急的家長,在指揮命令無效狀態下,給孩子幾巴掌,結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還有的家長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馬上說不,或者干脆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么講道,怎么說勸都無法改變孩子的想法,氣急之下的家長不是批評就是干脆暴打一頓。
看到這些現象,我經常會想到:孩子有時像&ld;雞蛋&rd;,家長抓在手里,任憑你怎么用力,雞蛋都不會破‐‐家長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而有時看到一些家長那種強行想改變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覺更像&ld;石頭&rd;‐‐冰冷、無情、生硬。
追究現象背后的本質,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實際上并不難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達,我有想法
對于2‐4歲左右的孩子,從最初的吱吱呀呀對大人們來說所有點不知所云,到清晰說出來話來想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絕對是一個質的飛躍。這說明寶寶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他們的話有時更傾向于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盡管有時很&ld;夸張&rd;,有時還會向大人們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和要求‐‐盡管有時無法&ld;兌現&rd;。但是于寶寶們掌握的字、詞匯量很少,無法真實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時一些家長缺乏耐心,又不認真觀察,不了解孩子心特點的家長便會錯誤解孩子的本義,孩子本來說向東,家長解成了向西,這難免讓寶寶不滿意,甚至鬧情緒了。
而對于很多家長來說,特別是很多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家長,哪能任憑寶寶們不&ld;聽話&rd;呢。這還了得,這不壞了我們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我是你爹你娘,不聽話還了得!在勸說無效下,結果是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范,可是已經有了表達能力的寶寶們,此時已經不再情愿受爸爸或者媽媽&ld;擺布&rd;了。
當一方要求:你必須聽我的。另一方卻是我要說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親子矛盾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吧?
原因之二: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游戲心
家長們常常會忽略2-4歲的孩子們有一種游戲心。當大人們經常制止的事,他們反而會認為很好玩兒。
比如大人說:那個加電的插座很危險,千萬別動,當心電著你,可是有的寶寶偏就在家長的提醒下非要關注一下,要么用手去捅一捅,要么用小棍什么的去動一動。還比如,當大人強調:快點吃飯,別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寶寶,就在那給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時氣得大人恨不得給兩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飽,一點辦法也沒有了。有時大人干脆就在孩子身后追著喂飯,弄的一頓飯吃的雞飛狗跳墻。這樣的例子很多,家長們可以環顧四周去觀察,在此不多舉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ld;單向思維&rd;不容忽視
&ld;第一反抗期&rd;的孩子思維是屬于單向的。孩子們經常會大腦不轉彎,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勸,總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干,面對這種不可逆轉的想法,家長只需要冷處,或者裝看不到,或者采用延遲滿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擺脫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樓下了,把玩具忘家里了,這時如果你說:我們已經下樓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讓你上樓去拿,怎么辦?還比如幾個寶寶在一起玩,你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別人動哪件都不行,別的小朋友一動,他就要、爭、搶,結果弄的哇哇大哭,場面很不好控制,怎么辦?
對于&ld;第一反抗期&rd;里孩子們的表現,不管頂嘴也好,還是游戲心也罷,都需要家長們冷靜面對,用不著去和孩子們著急,也不用去焦慮。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應對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ld;我需要幫助&rd;
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鄭重告訴孩子一遍或者兩遍就夠了。如果他們仍在自顧自地做著手里事,或者在專注于玩兒時,請不要再說第三遍了,如果你這樣做了,就等于白白浪費你的感情。因為孩子壓根就沒聽你說啥,更沒有去執行的意愿。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話,就等是廢話了。
面對充耳不聞的孩子,請家長冷靜地走到孩子身邊,不妨蹲下來,靜靜地看著孩子,這時你會發現專注于手里事情的孩子,會逐漸把目光轉移到你的身上。抬起頭望著你,這時做為家長,當能和孩子進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時,意味著你可以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訴孩子你要做什么的時候了。這里要提醒家長一點:盡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話語,而是用請求幫助的口吻。因為對于這么大的寶寶來說,非常愿意幫助人,甚至他會毫不推辭地愿意接受你的請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ld;你馬上去干某某事&rd;時,孩子可能會反駁&ld;憑什么是我去,為什么不是你去?&rd;,呵呵,一句話,便會讓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制定家庭規則,少去嘮叨說廢話
很多家長忽略制定家庭規則這點,這對于引導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關注規矩,讓孩子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你小孩子一個人用的。當我們的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的模范時,孩子便也習慣于遵守了。
對于處于游戲狀態下的親子溝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聽,越追越不老老實實吃飯的寶寶們,請家長們干脆還是不要做無謂的叮囑了,比如對于吃飯,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飯前做好就餐規定:必須認真吃飯,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還沒有吃完,不好意思,我們就收拾碗筷了,沒有飯吃,你就餓到下一頓吧。
當孩子真看到因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時,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經驗和教訓,不用多說,自然就會老實多了。如果孩子還拖拉,如法,幾次后,孩子便自覺了。家長全然不用擔心孩子會餓壞了,只要飯后不給零食,不去給孩子驕縱,好的飲食習慣很快就會養成的。
在這里鄭重提醒家長們:不要嘮叨孩子,嘮叨孩子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嘮叨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嘮叨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做點什么。
用簡潔的話,合適的語調,走到孩子身邊,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訴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讓孩子做什么,這就足夠了。
方法三: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對待&ld;第一反抗期&rd;的寶寶們,家長無需急三火四地給他們講道,更用不著武力來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靜一些,用注意力轉移法,將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實現的想法給轉移了,便可以讓孩子順著你的思路走了。
有時一些家長非要給孩子講一番道,來證明孩子是錯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對孩子來說,一方面孩子解能力是有限的,對于成人語言并不會完全解,這時對孩子講道,試想,正處于情緒里的孩子,哪能聽得進去呢,相反家長會越講心里火氣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單向思維僅關注事本事,并不會一定要實現,只是想法罷了。
比如有個三歲寶寶晚上要吃餅干,天已經黑,不方便去買,這時家長何不采用想像的方法來和寶寶&ld;畫餅充饑&rd;呢,可以和寶寶一起想像,對我們要買一個大大的餅干,我們要買好多好多的餅干,我們要那種巧克力的餅干……當和孩子一起展開豐富的想像時,過一會兒再看寶寶,基本上就會忘記買餅干這件事了,也不再鬧著要餅干了,一切都在快樂的想像氛圍中解決了。
注意力轉移法,家長要靈活運用,在寶寶們鬧情緒的時候,不妨采取冷處的方式,暫時給自己一個尋找方法的間隙,同時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強的心。
7-9歲:當矛遇上了盾
第二&ld;反抗&rd;期
對于矛和盾來說,兩者屬于進攻和防御工具。
此時如果把家長比喻成&ld;矛&rd;的話也未嘗不可。且說家長之&ld;矛&rd;一般都會體現在試圖改變,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壞習慣方面。比如有一些孩子對學習逐漸不感興趣時,家長便想著辦法想解決這種現象,先是說教,當說教不起作用時便批評,當批評也不起作用時,便會動用武力,企圖用強力來改變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拖拉、磨蹭的習慣,不管家長如何督促,如何大嚷大叫,仍然于事無補。還比如有些孩子的耐性差,做什么事都堅持不了幾分鐘,不管家長如何去鼓勵,去打氣,仍然會半途而廢等等,所以當家長再鋒利的手段&ld;矛&rd;遇到孩子時,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之防御&ld;盾&rd;。
再看看孩子們心防御之&ld;盾&rd;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思想在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們,此時已經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當思想有獨立意識時,行動的獨立便會逐漸表現出來。
比如,孩子們經常會放學在路上和同伴玩兒,回到家寫完作業后,也會急不可待地去樓下找小伙伴去玩兒,周末更是如此。當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如此瘋狂地玩兒后,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氣在肺腑之上。因為很多家長非常不情愿看到自己給孩子設計的學習計劃和目標被孩子們就這樣玩掉。
于是家長們便會阻止孩子去玩兒,或者把孩子關在家里寫作業,不允許隨便出去玩兒,或者不允許看電視,或者不允許用電腦等,結果呢,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自時,在父母的嚴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愿地呆在家里,沒有自和活潑做為吸引和動力的學習,也只是流于形式,于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邊寫作業邊玩兒,這還不算,作業中經常會發現有錯誤,字也會寫的很潦草,橡皮擦留下的痕跡讓作業總顯得邋里邋遢。
孩子們為什么會在心里逐漸構起了防御之&ld;盾&rd;呢?
最關鍵有以下幾點,被很多家長忽略掉了,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一點,孩子是在玩耍中讓自發性得到成長的。
小學二、三年級,也就是孩子在7-9歲的時候,這一階段還被稱為&ld;小團伙時代&rd;。相互投機的孩子們組成&ld;黨徒&rd;在一起瘋來吵去,或跑到老遠的地方去玩耍。這是孩子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對孩子心了解的話,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自時,第一反應就是反抗,表現出來的行為,諸如:頂嘴,父母讓讓這樣,孩子偏不,并且會說出一大堆。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無果的情況下,干脆就沉默下來,用不說話來反抗。這樣一來,親子溝通關系就急轉直下,讓家長有些束手無策了。其實,在與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們的自發性會不斷地發展著。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孩子心情壓抑,不能感受到來自于父母的愛,使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如果家里有這樣的孩子,請家長首先要思考一下了,你是否過度地限制孩子玩耍這一天性和自,如果有,就需要我們的家長趕快解除緊緊束縛孩子自心靈的繩索吧。
第二點,培養孩子的學習意愿。
缺乏學習意愿是自發性發育遲緩的緣故。孩子缺乏自己思考,自己決定想做的事情,不依賴于他人而能自主一切的能力。家長也應該反省一下,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還是在于前期的發展受阻,而不能歸于孩子自身。更不要用打擊性、誘導性的言語來說教孩子,比如&ld;不好好學習,大了只能撿破爛了&rd;,&ld;不學習就沒有好出路&rd;,&ld;孩子,父母都是為了你好呀&rd;等等,這種說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或者出現對于目的的錯誤判斷。
&ld;無言之行&rd;比空洞的說教更具說服力,給孩子創造一個&ld;學習&rd;的氛圍,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孩子學習的意愿就逐漸形成了。如果想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家長必須要明確告訴孩子:你自己的時間你來支配,爸爸和媽媽不會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玩兒也是你自己的事兒,一樣重要!對于學習和寫作業,是你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事兒,因為明天老師要檢查你的課外作業。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時、認真完成作業,你就會獲得更多玩兒的時間,否則你的拖拉和磨蹭只會讓你學也學不好,玩兒也玩不盡興。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時間成本計算,讓孩子明白他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有多少,花在玩兒上的時間有多少,讓孩子在對比中通過效率提高來減少學習時間,增加用在娛樂和玩耍上的時間,這樣就會增加孩子對待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點,發覺孩子的潛能,認真地培養一項優點或特長。
時下,在孩子學習興趣或者特長方面,&ld;一窩蜂&rd;,隨大流的現象比較常見。很多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安排特長培訓,比如同時給孩子安排幾項特長班的學習,比如鋼琴、舞蹈、書法、英語等的培訓,在家長的陪伴下,在周末或者課余時間里,往往讓孩子疲于奔命。
當孩子對特長逐漸失去了好奇心、興趣感時,便在枯燥和無奈下應付了事,時間長了家長看在眼中,自然會情緒失控,當孩子在批評和指責中產生厭煩的情緒時,隨之而來的就是抵觸,甚至會磨滅孩子對于其中一種可能產生的興趣。
所以,如果家長們不認真去觀察孩子對哪方面有潛能的話,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特長,無異于飲鴆止渴,到頭來家長和孩子都會煩惱和痛苦。細細想來,孩子到了初中以后,還有多少人在堅持學習特長呢?幾乎絕大部分孩子都因學習緊張而放棄了。那么與其這樣,為什么還要讓孩子犧牲大好的自玩耍天性呢?
所以,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講,自選擇或許比毫無意義的強加干預更能發掘孩子的潛能,成人的態度與選擇強加于孩子身上往往會受到相反的效果,其結果招致逆反或罷工,以至于關系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