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有七成的小學生學習不快樂(3)
對策 要充分尊重孩子權利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關穎認為:應該把未成年人看作積極主動的權利主體,是現代社會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基點。只有在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權利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才能使對他們的保護有利于他們的發展,最終達到其獨立于社會的目的。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權利的漠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發展,也成為家庭教育失誤最根本的原因。
關穎說,在我國許多對家庭教育問題進行分析的論述中,都談及父母對孩子的&t;過度保護&t;,所抨擊的是父母們付出過多、替代過多,養成了孩子的依賴性等。事實上,如果站在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立場上分析,這種表面上的&ld;過度保護&rd;所掩蓋的是父母們對孩子權利的剝奪。在一些父母的潛意識中,親子是一體的。一方面有著強烈的&ld;替代成就感&rd;,把自己和家庭的未來寄希望于孩子的同時,也把社會競爭的壓力轉嫁給了孩子;另一方面,自覺自愿地包攬了本應孩子自己做而父母可能為孩子做的事情,把自己的付出作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為孩子自身的成長創造條件,使得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智能和社會性參與的權利受到限制。父母對孩子權利剝奪的結果是,扼殺了未成年人作為權利主體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他們在家庭中缺乏獨立的機會開始,逐漸弱化了在現實社會生存與發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為一個完的、自立于社會的人‐‐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敗。父母不僅要尊重孩子的權利,也要把喚醒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挖掘他們發展的潛能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家長 不敢拿孩子做試驗
在論壇中場休息期間,記者看到剛剛發言的學生施蟬撲在一位女士懷里。孩子告訴記者,這就是放棄工作陪伴她的媽媽。施蟬媽媽說,聽了孩子剛才的發言,她的心在發抖。她真的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還是錯。她原在南京夫子廟從事餐飲行業,應該說收入頗豐。但是,為了孩子,她不得不這樣全身心地投入,因為孩子是她的全部希望。媽媽還稱,與其將來孩子考不上好的學校花錢上學,不如現在自己少掙錢把精力早早放到孩子身上。她認為,現在孩子的學習好與不好,比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媽媽也知道自己這樣做對孩子不利,她這個媽媽就如一個影子捆在孩子的背后,但是她不能不這樣做,因為別人的父母在拼,她不敢不去拼,因為誰也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做試驗。
來自南京某校的一名老師是作為家長出席論壇的。他告訴記者,作為教育工作者,他是為數不多敢拿兒子做試驗的。這位老師祖籍是蘇北的大豐縣,兒時的教育是填鴨式,讓他感到上學期間創造性不夠。于是他在自己兒子身上搞起教育試驗。一是在選擇學校上,按照孩子的特點選。他沒有把孩子送到名校,而是送到他認為既能挖掘孩子潛力,又能培養孩子吃苦精神的石鼓路小學。二在孩子生活中,讓他獨立,如孩子自己打掃衛生等。不過,自己每天還要花10分鐘和孩子交流,讓家長成為孩子的一個玩伴。三是不說教,通過生活小常識讓孩子明白一些道。
有一次孩子取得了好成績有些驕傲,他想出這樣的辦法,讓孩子倒一杯溫水,并往杯中放些茶葉。他讓孩子喝這杯水并要說出水的味道,孩子說水里沒有什么味道。過了10分鐘,他又讓孩子來喝這杯水,孩子說,水里有一種茶葉的香味。他讓孩子看茶葉,孩子說,茶葉的碎末飄在上面,好的茶葉沉在下面。他告訴孩子,人取得成績就飄飄然,就如飄在水上的茶葉碎末,是難以給茶帶來味道的。從此,孩子一旦考了好成績,再也不津津樂道了。他說,自己在兒子身上做了六年試驗,應該是成功的,兒子今年中考以優異的成績被一名校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