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故意犯錯是什么原因 家長應該怎么辦
&bsp; 中國有句古話&ld;人非圣賢,孰能無過&rd;,意思也就是說,是人都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相信這是大家最怕見到的。但是,很多時候,年幼的孩子明知道這樣做是在犯錯,卻往往故意犯錯,這令家長們十分頭疼。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小孩子們故事犯錯都是什么馬原因,家長們在面對這類情況的時候,又該如何處?
在生活中,有時父母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過失,更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孩子。因此,面對孩子的過失,父母要學會制怒,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把它看作是正?,F象,是孩子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心平氣和地給孩子講道,幫助孩子分析過失所在,并指出改正的辦法。如果父母能包容孩子的過失,那么孩子也會學會包容他人,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品質啊。如果對孩子暴打一頓,也不可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相反有可能讓孩子從父母那里學會了用&ld;武力&rd;解決問題。
孩子的過失分為偶然性過失和主觀性過失。偶然性過失,一般是于孩子無心或無意間所犯的過失,如上面提到的小女孩不小心打翻了豆漿。對待這類過失,父母要原諒孩子,并幫著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主觀性過失,主要是指孩子于故意或判斷過失造成的過失。孩子犯這類過失的主要原因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不知道這種行為是過失的。對待這類過失,父母一定要嚴肅認真,給孩子講清楚過失所在以及危害,并要督促孩子改正。
有的父母性子特別急,當孩子犯錯時,不給孩子解釋的時間和機會,先打罵一頓再說。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是很自私的,打罵孩子僅僅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怒氣,緩解自己的情緒,絲毫起不到教育的目的。有時孩子犯錯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想幫助父母做點事,只是于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不夠才犯錯的。比如有個小女孩本想幫父母洗碗,卻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如果父母不聽孩子解釋而打了孩子,其結果是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以后孩子再也不會幫父母干活了。
有時孩子無意犯了錯,還沒等父母批評教育,自己已經開始后悔、反思并自我教育了。因此,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原因并加以改正,這樣孩子對自己所犯的錯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改正過失的自覺性也會更高,以后就會少犯或不犯同類的錯。
孩子是天真的,他相信他看到的、聽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不可更改的,因此一旦父母食言,孩子會滿心疑慮,繼而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語言表達能力大大提高,但他們還是不懂得藝術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常常會采取無取鬧的方式來表達他對父母的不滿。
孩子只要有一次哭鬧便達到目的的體驗,他就會將在公共場所哭鬧作為要挾父母的有力武器,并且經常使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饑餓、疲憊、疾病,家里發生重大變故或者周圍環境的轉換,比如搬家、新換了幼兒園、家里新換了保姆等等,這些突然變化的情況都可能導致孩子心情緊張,從而產生對抗情緒。
父母因為情緒不好而忽視了孩子的感情,甚至無端地責罵體罰孩子,都可能使孩子的抵觸情緒升級,導致孩子在公共場所故意犯錯來釋放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