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出有道德感的小孩
時間:
kina2
素質教育
&bsp;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在當今社會,時時刻刻倡導要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相信這不僅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更有利于個人文明行為的養成。所以,盡早培養孩子遵守道德規范很有必要。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培養出有道德感的小孩的三個關鍵因素吧。
正向心學專家、《給予》作者、美國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 Grat),最近在《紐約時報》上分享,如何養出有道德感的小孩,他從多項心學研究歸納出3個關鍵:
研究發現,比起那些把彈珠跟別人分享后被稱贊「你做了一件善良且熱心的事」的孩子,受到「你是心地善良且熱心助人的小孩」這樣贊美的孩子,之后更愿意展現愛心與慷慨,也就是說,涉及自我認同的贊美,比贊賞單一行為,更能有效內化孩子的道德感。
實驗發現,當孩子自己把玩具弄壞時,容易感到羞愧(覺得自己不是好人)的孩子,比容易有罪惡感(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壞事)的孩子,更不愿主動負起把玩具修好的責任。若成人在處罰或批評孩子時,讓他覺得自己是壞孩子,孩子會覺得自己無藥可救,遇到問題就會選擇退縮或直接放棄。但當成人用表達失望引發的罪惡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只是「做錯一件事」,他就能面對自己的錯誤并改正。
實驗證明,當孩子看到師長玩游戲時的表現是大方而不是自私時,他們之后也會更大方與慷慨。孩子傾向模仿他們所看到的行為與示范,口頭上的說教、訓誡對他們幾乎不具影響力。研究還發現,在觀察完只是默默給予且一句話也沒說的大人,孩子顯示大方的程度達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