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妙招培養寶寶樂觀個性
由于現在大多數家庭還都是獨生子女,寶寶無疑成了眾人捧在手心里呵護的小寶貝,沒有任何煩惱,只是一味的從家長那里獲取,漸漸的導致他們什么都依賴父母,不知道滿足,不知道感恩。于是一旦遇到什么突發問題,也只會被動的承受,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樣對他們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所以,培養孩子樂觀個性也將是各位家長們的一堂必修課。
培養寶寶樂觀個性的5個步驟
眾所周知,處理事情不能感情用事,養育寶寶也一樣。爸爸媽媽對寶寶雖有無盡的愛,但要懂得用理性來包裝,而不是一味地寵愛,那樣可能只會適得其反。
0~1歲的寶寶,凡事需要他人的照顧;1歲起,他會堅持事事自己動手;1歲半到兩歲間,寶寶開始想要“操縱”他人,此時正是協調其視聽覺、觸覺、動覺和前庭覺的契機,也是塑造其良好性格的最佳時機。
第1步:建立信任關系
想要寶寶聽從爸媽的管教,大前提是要有充分的信任。寶寶無論怎樣“反抗”、“叛逆”,心理上都十分依賴爸媽。你完全可以運用一些觸覺活動來增強親子關系,建立信任:每天讓寶寶在媽媽的輕拍下入睡,在快速撫摸中醒來;洗澡時,用沐浴海綿幫他揉搓;一起外出時,用溫暖的大手緊握他的小手……
如果有事需外出,或將寶寶交給他人代為照顧時,爸媽都要如實地告訴寶寶自己何時回來,而不是乘寶寶不注意偷偷溜走。即使當時寶寶會哭鬧,也要堅持這么做,只要媽媽(或爸爸)在約定時間回到寶寶身邊,寶寶終究會相信你的。
第2步:讓寶寶明白規矩,遵守它
當寶寶開始表現出我行我素、行為乖張時,爸媽可以充分運用視聽覺的技巧,即:和寶寶面對面,用他聽得懂的話語告知規矩;接著,用行為改變技術,讓他在你的榜樣下,逐漸養成遵守規矩的好習慣。如果寶寶還是不守規矩,可偶爾予以處罰,只要處罰時不動怒,理性地執行,寶寶是不會憎恨爸媽的,反而能從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3步:習慣動手做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如果寶寶從小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的動作覺的發展就會落后。生活中處處有教材,寶寶一天天長大,漸漸懂事了,每天鼓勵、教導他學著自己處理吃、喝、拉、撒的瑣事,正是訓練手部動覺的最佳方法,像抓癢這類小事,寶寶完全可以自己做,不必麻煩媽媽。等到長大以后,他會成為喜歡做事,也樂于為他人做事的“謙謙君子”。
第4步:邊做邊學
1歲半的時候,寶寶已經能聽懂大人的指令,并完成簡單的任務了,如:“把桔子皮丟到垃圾桶里”、“幫媽媽拿拖鞋”等。開始時,寶寶不太會比較好壞,也并不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只是一味地做。在反復接受指令、執行指令的過程中,他的聽知覺得到加強,行動能力也得以不斷提高。
而那些眼高手低的寶寶長大后,會逐漸發現自己與同齡人的差距,自卑感使他藏拙,從而更不愿意表現自己,能力就更難精進。所以,聰明媽媽要從小教寶寶“邊做邊學”,讓他成為居家小幫手,監督全家人的生活作息、物品的分類放置,協助媽媽做家務、采購,等等。
第5步:反身自省和及時修正
當寶寶表現不好時,有的爸媽常疼惜地說:“你是最棒的!”此時的語言和表情都是蒙蔽人的假象,心里隱藏的卻是“我不滿意”。那么,到底怎么說比較好呢?
請如實、真誠地告訴他哪些地方做得對,哪些地方不對,應該如何改正,這樣寶寶才能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觀念——我有優點,也有需努力學習的地方,而且每個人都是如此。只有從小就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長大了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贊揚和批評,樂觀、豁達地為人處世。
TIPS:堅持原則,讓寶寶自己吃飯
滿周歲時,寶寶特別想仿效大人吃飯的動作自己吃飯,他會從媽媽手里搶過湯匙。等到1歲半,寶寶學會自己吃飯之后,態度可能發生180°的轉變,堅決要媽媽喂他才肯吃,怎樣辦?
要訓練寶寶自己吃飯,請爸媽注意以下4點:
1。 控制零食:寶寶肚子不餓時,要他自己吃飯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爸媽千萬記得,正餐前2小時不要提供點心,寶寶餓了自然會想吃,自己動手的幾率就會大增。
2。 關掉電視:寶寶很早就學會按電視開關和遙控器了。寶寶的感覺系統和神經系統與大人不同,無法做到一心二用,眼睛在看電視,就不能同時做到安心吃飯,索性大家都不看,養成好習慣。
3。 堅持不喂飯:寶寶嘗試拿湯匙的手法較原始,需要一天連著一天的訓練,逐漸調整姿勢,手的靈巧度才會提升。爸爸媽媽請記住,越俎代庖的事不能做哦。
4。 愛要用對地方:很多爸媽會往寶寶小小的胃里塞大量的食物,其實“吃得太多橫著長”,只有吃得均衡,才能既長高,又長智慧。如果是真心愛孩子,那么一家人在一起吃飯,請放松心情一口一口慢慢吃;吃完了,陪著寶寶做些小游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結語
在成長的過程中,寶寶可能遭遇的障礙有:害怕學習新技巧,產生惰性,以及錯將依賴當成愛。研究指出,一個人要有掌控的能力,才會真正快樂起來。這里的“掌控”指的是,自己能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而不是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