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聽話有哪些原因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很多父母都非常煩惱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那么,孩子不聽話好不好呢?你知道孩子不聽話應該怎么辦嗎?父母要怎么做才能讓他們聽話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1、運動能力的發展
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就跟媽媽對著干了,所以”不聽話“。
2、自我意識發展
寶寶兩歲以后,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范相抵觸。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3、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生了。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1、友善
如果你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使用正常的音調與和藹的態度的話,孩子會更有可能認真地聽你說。
2、暫停
在孩子一時無法接受你的要求,甚至與孩子發生爭執時,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你可以說:“我不想現在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稍后再來談論它吧。”冷處理反而收到奇效,孩子冷靜下來的時候會主動向你示弱,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3、道理
當孩子犯錯誤或行為無禮的時候,不要立即處罰他,應該以友好的口吻來教育他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和舉止。“你玩完的玩具不應該隨處亂丟,下一次請把它放入它應該放的地方。你的玩具架子才是玩具的家。
孩子不聽話好不好
首先,行為上嚴,思維上寬。我們要求孩子行為上要基本聽話,但思維上可以不太聽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其次,小時候嚴,大了寬。孩子小時,以聽話為主,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大了應給一點”不聽話度“,如果限制太死,反而產生逆反心理,形成”代溝“,因此要寬松一點。
第三,管而不死,活而不亂。創造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創造。當然也不能混亂,尤其是道德上不能混亂。
有一個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家長讓他畫紅太陽,可他偏偏畫了一個藍太陽,家長并未生氣,而是問他原因,孩子說:”我畫的是海里的太陽“。家長說:”好極了,你太有想象力了。“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很有道理的,它可以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