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跟父母唱反調怎么辦 家長注意教育孩子的5大盲區
&bsp;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就像是一個精神導師,指引著孩子們到底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家長拿不定注意的時候。就比如,孩子們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喜歡跟家長們對著干,這時,家長們就會感覺束手無測了。那么,此時家長們到底該怎么辦呢?
孩子常對父母唱反調,怎么辦?
家長教育孩子常有5大盲區專家提醒,和孩子溝通應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
核心提示 相信不少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每當告知孩子不能做某件事或者讓孩子趕緊做某件事時,孩子會不情愿或者干脆和父母唱反調。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少父母常感到頭疼和無奈,究竟該怎么辦?昨日,在廣西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辦的一場名為《智慧父母,管教有方》的講座中,教育講師黃蓓蕾指出,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方式,應當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溝通時應當讓孩子感受到其存在的價值感和歸屬感,給孩子適當的有限選擇。
平常故事
一個充電插座
折射出家長教育誤區
張女士的孩子今年5歲,是個有些調皮的小男孩。張女士帶孩子外出的代步工具是電動車,每當從外面回來要給電動車充電時,張女士總是告誡孩子,不要碰電動車的充電插座,因為一個不小心很容易漏電傷到人。但她的孩子總是不聽,每次都喜歡用手去撥弄插座,有時甚至還會直接將插座頭給拔下來。每當這時,張女士就會大聲訓斥孩子,并嚴肅地教育孩子,讓他不要那么調皮。時間久了,張女士發現這種教育方式不僅無效,孩子還變得有恃無恐。
對此,教育講師黃蓓蕾認為,其實在生活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會遇到像張女士這樣的情況。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時,父母采取的方式均為嚴厲的說教或者是相對溫和的說教,而這些說教對于孩子而言,不僅無效而且大多適得其反。&ld;我們總是想要孩子做到更好,但在讓孩子做得更好之前,卻讓孩子和自己的情緒變得更為糟糕。&rd;黃蓓蕾說。她認為,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情緒和意愿,強行驅使孩子改變自己,這是家長常常涉及的教育誤區。
特別提醒
5大教育盲區
家長要注意
黃蓓蕾指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常會出現5大盲區,即懲罰、指責、羞辱、體罰和利誘。&ld;這些盲區都是在無意中進行的,很少會有家長意識到。&rd;黃蓓蕾說。如孩子在家里玩耍時,到了休息時間,父母會讓孩子趕緊收拾好玩具,準備睡覺,如果孩子慢了或者不愿意休息,家長則會提出懲罰方式,比如十分鐘的罰站或者取消某樣已經答應好的承諾,伴隨懲罰還會提出口頭批評,稱孩子太懶惰,而這實則是對孩子的羞辱。
此外,不少家長會樂于在孩子做家務或者考試成績較好時,提出一定的物質獎勵,利用物質方式鼓勵孩子,&ld;這種方法看似湊效,其實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勢利。&rd;黃蓓蕾說。她認為一旦把金錢和孩子的教育扯上關系,那么會讓孩子漸漸養成&ld;利益為主&rd;的行為習慣,在做任何事之前,孩子都會提出一定的交換條件。&ld;當你老了,讓孩子過來看望你,結果孩子卻提出給錢才去看望,這時你的心情會怎樣的?&rd;黃蓓蕾和現場觀眾交流時說。她認為這5大盲區會逐漸讓孩子養成易憤恨、報復甚至反叛的行為。
專業建議
耐心溝通給孩子
價值感和歸屬感
那么家長該怎樣和孩子交流,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呢?黃蓓蕾提出了建議:首先,家長要先學會接納孩子的感受,如孩子在看電視時,到了睡覺或者吃飯時間,不要命令孩子馬上關電視,而是先解其想看電視的感受,并將這一解告知孩子。其次,要懂得就事論事,不要任何事都扯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將來。&ld;不管采取何種溝通方式,家長都應該先思考,這種方式是否是長期有效的,是否利于培養孩子的品格。&rd;黃蓓蕾說。 此外,家長應在尊重孩子前提下,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感和歸屬感,同時給孩子適當的有限選擇。如在建議孩子刷牙時,普通的家長會問:&ld;你要不要刷牙?&rd;而善于溝通的家長則會問:&ld;你需要現在自己去刷牙,還是我陪著你一起刷?&rd;該種選擇方式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以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且能讓孩子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感。&ld;不管孩子的年齡有多大,任何時候和孩子溝通起來都要有耐心。&rd;黃蓓蕾說。她認為家長應當從孩子的內心、周圍的現實環境出發,對孩子保持一種持續的關注和適當的幫助,才能讓彼此之間的親子關系更為融洽。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蔣俏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