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怎么辦
&bsp;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家長們會發現原來什么都聽從家長的孩子,現在開始學會&ld;反抗&rd;了。逐漸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一旦遇到喜歡的就伸手向父母要,要是父母不答應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立馬翻臉,一個勁兒的苦惱要你好看。那么,此時家長們應該怎么辦呢?
孩子一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怎么辦?比如說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1:兒子1周歲,一旦有不滿足的事情就大聲哭鬧,有些是明顯不合的,此時如果將他放在一邊任他哭是否可以?
案例2:我家女兒三歲半了,最近幾個月不知怎么來形容她的個性,動不動就發脾氣、跺腳、摔東西,有時還拍桌子、打人,要不就生氣,自己上床睡覺。反正是她錯了你不能說,你要順著她才好,以她為中心,哄著才好,我該怎么辦呢?
發脾氣也好,哭鬧也好,都是孩子常見的一個表達與發泄的途徑,父母對此不用過度反應和擔心。
我們要做的,首先是保持自己的淡定與平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你淡定了,孩子才會更容易平復情緒;
其次是適當的溝通,不能滿足的要堅持,但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ld;冷處&rd;是很多父母都知道的基本應對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ld;冷&rd;的程度與方式應該有所區別,不能簡單地&ld;一冷到底&rd;,否則容易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嬰兒在出生后就知道用哭聲來表達各種需求,比如尿了拉了、餓了、困了、生病了等,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隨著寶寶的心智發展,除了哭,寶寶會逐步學會用語言以及非語言的表情、肢體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對于低齡的孩子而言,于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善,還是會本能地用哭鬧來表達自己想要滿足的需求和欲望,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除此之外,哭也是人類發泄情緒的一個基本方式之一,比如生氣、痛苦、難過、傷心等情緒的表達,通常都伴隨著哭,成人大都如此,孩子自然也不例外。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也會產生生氣、憤怒、難過等負面情緒,而因為不知道如何更合地發泄,因此往往也會基于本能用哭鬧來發泄。
解了這一點,家長就會對孩子的哭鬧抱有更多的同心,而不是孩子一哭鬧就大加訓斥、或者是煩躁不安,恨不得孩子馬上閉嘴。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甚至哭鬧時,你要做的很簡單,那就是淡定接納孩子的一切表現,孩子越鬧,你越冷靜,同時: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砸東西、打人,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痛,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ld;怎么這么不講道?怎么這么不懂事!沒有禮貌!&rd;之類;
2、告訴孩子你很解他。比如&ld;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媽媽解你,因為你想要的那個玩具沒能得到;但無論如何,媽媽都愛你。&rd;切記,這個時候,別著急解釋你的,孩子的情緒沒有平息,你越解釋只會越刺激孩子,讓他越激動;
3、引導孩子用更合的方式去發泄情緒。比如&ld;如果你還是很生氣,你可以試試去打枕頭、撕報紙,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ls;我很生氣&rs;,這樣你就會覺得好多了,媽媽生氣時也經常用這個辦法。&rd;同時最好能把這些可供發泄的材料遞到孩子手里,甚至不妨做一些示范,總之,發泄的基本原則是&ld;不傷身不傷財&rd;(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的&ld;身&rd;和&ld;財&rd;);
4、等孩子情緒平息后,告訴他為什么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比如&ld;因為家里已經有3個類似的玩具了,所以這次不能給你買。但爸爸依然愛你。&rd;一定要認真耐心地告訴孩子具體的,不能不回應不處,否則孩子還是會心存不滿甚至留下心結。
5、教會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需求和感受。比如&ld;媽媽,我很喜歡這個玩具,你不給我買,我真的很生氣!&rd; 告訴孩子發脾氣哭鬧并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好好說話、合談判、講出自己的想法和卻能得到更多的回應與幫助。
總之,能滿足的需求可以盡量滿足,不能滿足的一定要堅持原則,比如不合的甚至危險的要求決不能答應。有的家長經不住孩子哭鬧就隨意滿足,這就相當于變相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獎勵。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哭鬧當成要挾與控制大人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那些情緒比較劇烈、個性特別執拗的孩子,上面5個步驟中的前4個步驟通常可能需要循環重復幾次甚至更多次,需要足夠的時間,孩子才能逐步平靜下來。這個時候就像一場艱苦的拉鋸戰,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對孩子的信心,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請相信,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自制能力,只不過有的孩子需要更多一點時間。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ld;最深的愛、最溫暖的接納、最溫柔的堅持&rd;才能逐步喚醒。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會遵守規則并放棄這種發脾氣哭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