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育兒書 為什么還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從小到大我們讀了很多的書籍,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等到我們自己有小孩的時候,總是想把自己知道的教會給她們,可是有時候卻發現自己的孩子也沒有教好,這也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家長朋友們,你們懂得怎樣教自己的孩子嗎?
1、孩子的幼年,高質量的陪伴非常重要。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貫徹終身。在陪伴中,我們給孩子示范,對口腹之欲的克制,對消費主義的抵擋,對精神世界的不間斷的追求,承重中年堅忍和奮斗,晚年從容和安住。陪伴的力量,會緩釋孩子終生。心不在焉,急三火四,隨波逐流的父母,是孩子難堪的宿命。
2、在親子互動中,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基本是相似的。你在批評孩子不懂事時,孩子也在抱怨你的不理解;你在責怪孩子快把你逼瘋了時,你基本上也快把孩子逼瘋了;你在……改變親子關系,從接納開始,先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像孩子已經成為你希望其成為的人那樣對待他,你會發現:你自己對了,孩子就對了!
3、一個五歲德國小男孩總是喜歡穿裙子。他的爸爸沒有責罵他,而是選擇跟他一起穿上裙子,走上街。他的爸爸說:“我沒有受過多少高等教育。我只想我的孩子懂得:有時候不一定要符合大眾預期。我想讓他知道,爸爸總會在他身邊支持他。”他們的一個偏狹鄰居據說看得目瞪口呆,結果迎頭撞到了路燈桿上。好有勇氣的爸爸!很多大人連讓孩子穿著自己挑選、搭配的衣服上街都不允許,唯恐丟人。于是,想起好多年前看到的一句話:育兒的“面子”和“里子”,我們非常容易因為顧著面子,而迷失了內核。自檢。
4、讓路人脫下外套的,不是猛烈的狂風,而是溫暖的陽光;讓鵝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錘的激烈打擊,而是水的長年沖刷。真正的家庭教育都是立足行不言之教的。父母通過對自身行為的規范,用榜樣和環境的力量來影響和熏陶孩子,而不是父母放縱自己的欲望和情緒,通過粗暴的訓斥,打罵等方式來管教和塑造孩子。
5、“哭什么哭,不就是只烏龜嗎?爸爸再給你買一個。”當孩子養的小烏龜死了,你如何安慰?孩子聽后哭的更厲害的,不再只是因為烏龜的死,更因為他的情緒不被接納和理解。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過。”當孩子的情緒被爸爸接納和理解時,就能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
6、真正讓孩子走向獨立,執著于自己夢想的,不是父母以“爸媽沒本事,咱家全靠你了”或“你只有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才對得起爸媽對你的付出”的所謂 “激勵”來綁架孩子,而是父母力求做最好的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同時讓孩子確信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與成功與否無關,孩子反而更會義無反顧地去爭取成功。
7、我們可以讓孩子,從幼兒園,從小學,就帶他去感覺他的身體,讓孩子在草地上,閉著眼睛打滾,讓他的身體滾過那個草地,用嗅覺、觸覺感覺到草地、泥土、氣味,那個時候身體是比較真實、具體的。我們講了太多屬于道德性,概念性的東西,可“胸懷,愛,視野”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身體做基礎,都會落空。
8、愛是唯一,不是公平。愛的重點是質量,不是平等。對于多子女的家庭,要傳達的是父母和孩子唯一的聯系,而不是絕對的公平。如何公平都無法抑制孩子想要得到父母唯一的愛的欲望。不要對孩子說“我對你和對你弟弟的愛是一樣的”,告訴他“你在這個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
9、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也就是說當你失敗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么對待自己的。你會不會對自己非常嚴厲?會不會不能原諒自己?如果是的話,那么當你成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錯時你也會這樣對他。
10、父母的自我成長:1、成長始于接納和欣賞自己。2、愛自己的伴侶,經營好婚姻。3、做好的榜樣。教育是自我管理,不是責罰孩子。4、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5、有自己的生活和愛好。6、保持閱讀的習慣。7、鍛煉好自己的身體。8、秉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9、不斷學習新時尚新技術,與孩子有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