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素質教育的內涵,以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2)
素質教育一旦要以成果形式進行衡量,也就奏出了主旋律之外的不和諧之音。高校往往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具有顯示度的成果,而忽視、淡化內容上的深入及其真實的效果。從表面上看,我們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點的確都是素質教育,而且也似乎為素質教育的推行出臺了諸多政策、措施,而實際上,則多半是新瓶裝舊酒之類純粹的形式主義。
收入不公平影響人的一時,教育不公平影響人的一生。社會穩定離不開不同群體的融合與流動,教育便是弱勢群體提升自身地位的方向和渠道。如因教育不公而致此路不通,讓底層的孩子永遠在底層,讓農民的孩子世代為農民,階層之間的差異無法調和,社會將失去自我調節機制而失去平衡,甚至陷入混亂和崩潰。因此,高等教育的公平就顯的更加重要,今年&ld;兩會&rd;教育公平就成為了熱點話題。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我國&ld;十五&rd;計劃中有關教育指導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這一概念。教育公平有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
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在我國大學素質教育中,很難做到教育公平。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和國家政策的偏向,學生從接受教育開始就不公平,再于過程的不公平,結果就更不公平,就這樣惡性循環。反映在實際教學中,雖然現在各種規格的考試都狠抓考場紀律,大作考風的文章,然而作弊之風卻是愈刮愈烈,特別是在國家級考試上,作弊現象屢禁不止,出現了教育過程的不公正,必然導致結果的不公平,這將嚴重影響素質教育在我國的推廣。
大學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書本論知識,讓我們知道許多原和方法,但實際上怎么運用我們還不知道,就沒有一個運用的平臺讓我們實際動手操作。老師講的很多、很好、很生動,甚至操作步驟都告訴我們了,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怎樣把論和實際情況結合我們不知道,就是想知道也沒一個途徑,缺乏一個平臺,把論與實踐相結合。論與實際往往是不相符的,實際有許多不確定,這要靠我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形成自己的經驗,這些經驗比論簡單,但比論更管用。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我們現在空有論,不會運用。在找工作中,許多單位就要有工作經驗的,因為這些人招來就可以直接用了,但是大學生就不一樣,單位把你招進去之后,還要鍛煉、培養,要的時間比較長,成本比較高。有的時候經驗比學歷更重要,但是大學生缺乏的就是經驗。在學校里很多論沒辦法用實踐檢驗,學校沒有這樣的條件讓我們去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就是論與實踐脫軌,學校就培養了許多高學識低能力的學生。
構建科學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此代替單一的學業成績的評定,是大學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這一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環節,是當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緊迫任務。當前,我國大學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只重視課程考試成績,而課程考試又倒重于知識性考試,因此這種只注重學業考試成績的評價導向,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不利于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培養。把對學生注重學業成績的評價轉變為注重對學生全面素質的評價,并建立科學的學生素質評價體系,是大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急切呼喚,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根據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基本內容相同,目的、方向基本一致,而素質教育內涵更具體、更具操作性,是全面發展教育在現代的豐富和發展。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并運用于素質教育實踐中,即是素質教育更具操作性的具體體現。
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首先要構筑素質諸要素的測評指標;其次,要評價學生的共性素質,即全面素質的形成水平,更要注重學生非共性的個性發展水平。關于素質測評的手段和方法,對于共性素質的評價可采用量化的方法,以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而對個性特征的評價則鑒定評述。因此,學生素質測評是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平時過程行為尤其是關鍵行為紀實考評是素質測評的重要依據和手段。總之,大學素質教育的順利推進有賴于建立科學合的評價體系為導向。目前我國有些大學開始對畢業生采用德智體綜合素質評價代替過去單純的課程學業成績評價,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成果。學業成績加平時品德、個性、能力等表現記錄的綜合評價更客觀、更公正,必將在素質教育實踐中發揮良好導向作用。
首先,我們在教育中要營造一個人人說創新、時時想創新、無處不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要對現有的教育模式進行必要的改造,在教學中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強調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探究的精神。第三,大學還必須努力營造&ld;兼容并蓄、思想自&rd;的文化氛圍,并建設與之相應的各門學科,配備一定的師資力量,為學生奠定&ld;博采眾長、兼收并蓄&rd;的文化底蘊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底蘊有助于學生在知識高增長的現代社會,超越自身學科專業的限制,形成較高的境界和較寬的視野,為創新奠定知識文化基礎。
(
國家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教育政策寫進法律,執行貫徹下去,惠及所有人。另外還要做到三個&ld;堅持&rd;:堅持用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堅持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堅持用規范管維護教育公平。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第一,政府要建立政府統籌的教育均衡發展體制機制,推進教育公平。政府應貫徹&ld;公平對待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rd;的念,沒有差別的對待教育主客體。第二,要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推進教育公平。各級政府要承擔確保公平的責任,厲行問責制度,毫不動搖地制止、嚴懲和杜絕影響教育公平的行為。第三,學校要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困難的學生。學校有責任幫助每一位學生完成學業,特別是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能感到教育的公平,才是最重要的。
在學校里很多論沒辦法用實踐檢驗,學校沒有這樣的條件讓我們去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就是論與實踐脫軌。這樣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的努力加以解決:第一,必須引起學校的領導的重視。只有領導重視,這些問題才能得到關注,才可以得到有效地解決,領導的決策往往起決定作用。第二,學校要在經費方面給予支持,很多活動沒有經濟基礎作為后盾,再好的想法也沒有辦法實施,學校必須在財政預算中留一部分資金以供活動開支。第三,國家要在政策方面給予傾斜。任何事情都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國家往往起很重要的作用,沒有國家的支持,靠學校是完不成的。只有國家給予一定優惠政策,才能幫助學校更好地建立起供學生實踐的平臺。
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念,不是教育模式。但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在這種念的指導下建立相應的教育模式,才能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國的大學教育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多重壓力和多種因素形成的復雜局面,這一新形勢要求大學對其功能、作用及自身的發展方式進行調,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不止是要培養擅于學習知識的人才,更要著重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這樣才能真正地將我國素質教育的政策貫徹執行。
當代大學生要想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實現經濟騰飛的中流砥柱,要具備各方面優秀的綜合素質。富于創新、講求誠信、吃苦耐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卻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素質教育的不足,采取科學而強有力的手段加強教育和管,爭取為新一輪全球的人才大競爭,準備高素質的、數量眾多的后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