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素質教育的內涵,以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素質教育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從幼兒到小學,到中學,高中,再到大學,素質教育是絲毫不能放松啊,下面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內容就是關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方面的,一起來和小編了解一下吧。
目前,素質教育在我國已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并逐步地被引進到現在的教育教學當中來。但于在素質教育的推廣過程中,還存在著創新能力差、教育不公平、論與實踐脫軌等諸多問題,引發了論文對目前大學素質教育困境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方案。只有推進大學素質教育改革,才能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保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要。
[關鍵詞]素質 素質教育 創新 公平
[作者簡介] 侯穎怡 (1977‐ ),女,陜西省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法律碩士,講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39-8041(2013)04-0020-04
大學的教育是包括人格教育在內的高等專業教育,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也就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健全人格、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大學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對此楊叔子院士概括為&ld;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過強的共性制約、過弱的文化陶冶。&rd;因此,我們就素質教育談到以下幾個方面:
素質教育在我國實施這么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很多人對素質教育還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素質教育是針對&ld;應試教育&rd;的弊端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它是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的實質是盡可能發掘學生的潛能,努力使每個學生在大學四年中全面發展,使之&ld;學會認知、學會生活、學會生存&rd;,步入社會以后能迅速成為棟梁之材。
對于&ld;素質&rd;這一概念,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提法和解。人的素質原來指人區別于其他生命體的因素與質地。教育中的素質來源于心學所講的先天素質,但又有不同的意義。傳統的素質概念認為,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其某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發展的生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內容和發展水平。人的心來源于社會實踐,素質也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某些素質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償。隨著素質概念的演變,現在普遍認為,教育中的素質指個主體的內在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即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實踐活動發展而來的人的主體性品格,也就是人的知識和能力內化而形成的一種品格,是個體通過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所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以及所積累的知識和能力底蘊而共同形成的總體品格。知識是素質的基礎,能力是素質的一種表現,素質高于知識和能力并能使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一,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育法》規定公民&ld;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rd;。受教育機會平等是國家法律規定的一項基本教育方針。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來說,應當為所有適齡兒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對學校和教師而言,要努力使每個班和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發展?;A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打下扎實基礎,為全體適齡兒童少年今后的學習和參與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實施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兒童少年,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與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全面發展,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合素質結構,包括生的、心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質。教育是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作為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試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ld;應試教育&rd;的問題在于,它主要是為應付考試而教和應付考試而學,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實踐上,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學生的片面發展。有的人書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修養很差,缺乏與人交往、團結合作的能力,這不能認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創造性,不會解決實際問題,&ld;高分低能&rd;,也不能認為是好人才。道德修養好和本事大的人,身體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場。當然,在學校不好好學習,文化知識差,更不能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我們決不能重犯&ld;文革&rd;中不學好知識,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種極其荒謬的錯誤。有一點我想再次說明的是,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發展,而是和諧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識豐富、學有專長、思路寬廣、實踐能力強,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勞動、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成長為有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社會也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使有不同天賦和愛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除了統一的基礎課程外,通過各種教育方式給予他們能發揮天賦和愛好的空間和時間。培養人不能如同用一個統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態的材料都壓成一模一樣的東西一樣。
作為定義,既要簡潔,又要能涵蓋要領的本質特征。依據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本文試將素質教育定義為: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針對&ld;應試教育&rd;的弊端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所謂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違反教育教學規律的一種傳統教育模式。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可以追溯到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封建統治者實行的&ld;科舉取仕&rd;是中國選仕制度的一大改革。科舉制度對于封建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這一制度為歷代王朝所沿用,維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也使教育逐漸成為科舉的預備階段和附庸,學校教育逐步被拉上應試、做官教育的軌道。時至今日,我國高校學教育仍未徹底擺脫這一軌道,在一定程度上,應試、升學仍然左右著我們學校的辦學方向。
&ld;應試教育&rd;也培養一些素質。應試也是素質體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認為&ld;應試教育&rd;與素質教育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创?ld;應試教育&rd;與素質教育的著眼點,不是某些應試教育內容本身而是個的辦學指導思想。&ld;應試教育&rd;關心的是如何考高分,關心的是應試能力,它不關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也不關心應試能力的社會應用。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體的、內在的目的。而素質教育是有靈魂的,它關注內在目的,它作為一個體是不能割裂的,它不僅關注素質,而且關注對素質的駕馭。因此,雖然應試可以構成素質體的一部分,但 &ld;應試教育&rd;與素質教育卻是對立的,這正如同片面與全面是對立的。
我們摒棄&ld;應試教育&rd;決不是要摒棄考試。相反,素質教育更重視考試,更重視改進考試和完善教育評價制度。我們否定&ld;應試教育&rd;,反對片面追求升學率,并不等于反對升學率高的示范學校。升學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升學率高的學校,不一定完全實施素質教育,其真正的綜合教育質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升學率一般并不比同類可比性學校低。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勵不及格,相反,實施素質教育必將碩果累累,高升學率僅是其中之一。
?。ㄒ唬┪覈髮W素質教育的學生評價標準體系不合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質量是評價的核心對象,包括對學生素質結構的各組成部分評價及體水平評價。從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和根本目的出發,將學生質量作為素質教育評價的核心對象,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引發其它層次的對象予以評價,是當前構建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有效的認識路線和操作路線。
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確,以學生質量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評價并不是以學生質量為唯一評價內容。核心內容不是唯一內容,如果把學生作為孤立的對象來評價,是素質教育的另一誤區,同樣會影響評價的真實性,將素質教育工作引入一個新的誤區。我國素質教育目前就存在這樣的問題,以學生的成績說明一切問題,任何事都與成績掛鉤,考核標準太單一,這樣考核對很多學生是不公平的。
縱觀全球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創新日益成為一國經濟能否持續不斷的發展、保持旺盛的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知識經濟需要具有很強創新能力的人才,面對新的形勢,只有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才能讓我們的接班人在未來的建設中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然而,回首我們的現代教育機制,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無論是全日制的國民教育,還是業余的職業教育,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流于口頭和形式。換句話說,現在的教育還是停留在對專業成績的片面追求上,忽視能力培養和綜合索質的提高。學和用相脫離,論和實踐相背離。實施素質教育反映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時代進步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反映了教育論和實踐的新發展,給大學教育和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精神以及人文素養與科學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是新形勢下教育方針的新發展,是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上, 強調人才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尤其要具備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
然而當代大部分學校教育缺乏應有的活力,在這樣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缺乏動手能力, 不具備起碼的實踐能力,只能是搖頭晃腦背誦之乎者也,大談論而不具備應有的實踐能力。然而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不是這樣的&ld;口述者&rd;,我們需要的是有創新意識、有實干能力的&ld;出力者&rd;。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大學創新競賽都流于形式化。這些高舉素質教育、創新精神大旗的各種創業設計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等等諸如此類,都難免具有以下兩個致命缺陷:第一,競賽并沒有達到推動創新精神在大學生中間普及的目的。往往一個競賽事先并沒有在學校里廣泛組織校內的學生預賽,而是指定老師,選派學生成立一個團隊。這樣的活動當然不能達到鼓勵創新,發揚創新精神的初衷。第二,大學生競賽應該是學生比賽,老師的作用應該體現在課上得怎么樣、實驗指導得怎么樣上,可在有些情況下卻往往變成是老師之間的較量,各地的大賽也頻傳舞弊等不公正行為。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只重教育形式不重教育內容的功利主義,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