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 重點在哪里
素質教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怎么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呢?如何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小編認為,提高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幾個核心觀點,只要抓住了這幾個核心觀點,素質教育就可以搞好,下面就5068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吧!
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須為所有適齡少年兒童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
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念,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應當說是一脈相承。素質教育不是面向部分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國民教育;不是選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發展性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搞&ld;小班化&rd;教育,眼睛盯著學習成績好的所謂&ld;尖子生&rd;,提供特殊的學習生活條件,安排最好的老師進行教學,卻忽視了大部分的普通學生。甚至有的初中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強行要求部分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參加中考。
這種教育就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剝奪了其他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權利,這種現象必須堅決加以消除。各級各類學校必須為所有適齡少年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使他們在天賦允許的范圍內得到充分發展。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應助每一個學生發揮特長,施展才能,實現個性成長。
古人講&ld;六藝&rd;,重視的便是全面發展。在國外,美國教育強調動手實踐、團體協作和交往能力的培訓,他們的課程比較少,學生的課業負擔較輕。但這并不影響美國大量的杰出人才的涌現,僅一個芝加哥大學就培養了7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為世界之最。法國和俄國是公認的數學大國,但他們的中小學數學教學沒有冗繁的演算和沉重的課業負擔,更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才合的素質結構,包括生、心、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素質,它要求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健康發展。但是全面發展,也不是面面俱到,不等于德智體美的簡單相加;不是指每個學生都平均發展,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特長,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孩子潛在的天賦能夠發揮出來。對于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幫助他盡可能發揮自己的特長,盡量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將原來各具特點的學生,經過我們的多年教育以后,都變成了像一個模具里面壓出來的&ld;產品&rd;。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還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傾向,忽視了學生的德育、體育、美育和身心健康,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克服這種只重視智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片面以分數取人的傾向。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諸方面的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教育須引領青少年學生形成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有培養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傳統,世界各國也都非常重視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德國的教育有七大培養目標,其中就有:幫助學生發展成熟和對社會負責的人格;發展學生參與社會民主建設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明確提出了&ld;社會責任感&rd;的要求。可是如今我們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父母疼愛,生活條件優越,沒有經歷過艱苦生活的歷練。有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難與他人分享權利、分享成果;有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報答之意;有的孩子價值觀念模糊,對學習對他人對社會都不感興趣,缺乏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切實承擔起培養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責任,要通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強青少年學生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著力點,教育應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教學實驗和社會實踐,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勇于提出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何進行創新教育,是當今教育需要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目前于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狹隘地強調&ld;不要輸在起跑線上&rd;,從學前教育階段開始,就只重視知識的學習,忽視青少年兒童多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甚至用繁重的課業負擔來填充他們本該豐富多彩的世界,遏制他們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培養。在美國,學校普遍把創新作為重要的教學念,這種教學念是從中小學就開始形成并堅持的。考察過美國教育并觀摩過幾十堂中學教學的學者說,美國中學教學,老師基本上只講三分之一,剩下的就是跟學生討論、互動。他將這種教學方法概括為&ld;精講多問,研究討論式的教學&rd;。認為這樣更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研究實踐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教學實驗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于權威,不依循于常規,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為基礎,結合實踐,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
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落腳點,教育應避免&ld;高分低能&rd;現象,通過實踐體驗,增強青少年心承受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助其成為優秀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也就是有社會實踐能力的人才。一個人的社會實踐能力越強,適應社會的能力、貢獻社會的能力也就越強。社會實踐能力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鍛煉提升,學校就要在搞好課堂教育、書本教育的同時,為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供必要的實踐條件,把社會實踐納入必要的教學計劃。
于長期以來我們以灌輸式教育、知識性教育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較為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有些學生雖然分數很高,但是動手能力很差,這就是所謂的&ld;高分低能&rd;現象。這種現象不是個別的,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實踐教育、實踐體驗,增強青少年社會心承受能力和社會活動實踐能力,成為社會和人民所需要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