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現在,家長們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如視珍寶,寵著慣著,可謂是捧著怕摔了,含著怕化了。什么事情都幫他們處理的妥妥帖帖。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將這些當做是理所應當,漸漸地形成依賴的心理,什么事都指望著人家來幫自己做,這可就不好了。這里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幾個小技巧,供大家參考。
1、從一歲以內開始,從孩子學習拿勺吃飯
還記得孩子六、七個月吃輔食時和大人搶勺子吧?還記得孩子九、十個月非要自己拿勺子喂自己吧?如果孩子搶勺子你非不給他,孩子要喂自己吃飯你非不讓,那么你就已經開始培養未來事事等爸爸媽媽伺候的寶兒了。
拜很早開始讀經典育兒書所賜,我們家一直對孩子此類參與行動持歡迎態度。喂胡蘿卜泥時孩子搶勺子,就給他一把安全的小勺子讓他胡亂揮舞,孩子十個月左右時對自己喂自己表現出強烈興趣,就把喂飯權力交給他,讓他坐兒童座椅,把吸盤碗固定到座椅小桌面上,圍好圍嘴,開吃吧!想吃多少吃多少,想吃多久吃多久,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大兒第一次自己吃面條的“慘烈”情景,現在想起來還能笑死人。孩子吃完,小臉上,小手上、桌面、碗邊、座椅腿、座椅方圓一米半,到處都是長長短短的面條,倆大人分工,一人收拾寶兒,一人收拾桌椅地面,足足弄了半小時,才算恢復秩序。哈哈,沒關系,下次繼續。
孩子一歲兩個月,媽媽也需要回去工作了,我們去找收小小幼兒的幼兒園。老師說,這么大的孩子我們可以收,但是孩子得會自己吃飯。我們倆異口同聲:沒問題,會吃,吃得好著呢!
這方法用到倆娃身上都奏效得很,倆小家伙到一歲多時,幾乎都能把自己喂得心滿意足。所以,培養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第一步,就是允許孩子自己吃飯。孩子還小的爸爸媽媽們不妨也嘗試一下,開始可能狼狽,結果會很美好。你不但不會有一個不三歲了還滿屋子追著喂飯的娃,還能收獲一個對“自己做事”有強烈興趣的寶兒。
2、提供幫助,不做監督
從吃飯開始,以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放手讓他自己做。孩子小時,大人可以從旁提供幫助,孩子大了以后,大人根本不需要在旁邊,讓孩子自己做就好。大人要記得,孩子自己做事時,你是個“幫助者”而不是“監督者”的角色,在孩子拿不動時幫個手,在孩子可能危及自己安全時提供保護,不要不停地提醒孩子,這事要這么做、那事要那么做。大人在旁邊說得做得越多,孩子自己做事的興致就越低。
換位思考一下,大人自己干活兒時,旁邊一直有個人指手畫腳、說這說那,你自己是什么感受?孩子也是獨立的小人兒,他情緒的豐富程度、敏感程度不遜于大人,真的不要老認為“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懂得多著呢,只是大人往往不知道而已。
3、不對孩子做事提過高要求
孩子不是大人,沒大人那么多經驗,做事自然常常不“完美”:自己洗臉,小貓一樣只會囫圇著把鼻子下巴臉蛋沾沾水,脖子是顧不到的;自己洗頭洗澡,弄不好身上還東一塊西一塊都是泡沫呢就說洗好了;自己收拾書包,也難免教材、本子、卷子混亂堆疊;自己找衣服,可能弄亂媽媽前一天才收拾整齊的衣柜。
這都沒關系,孩子總會慢慢長大,這些事都會越做越好。如果要求孩子自己洗臉洗得和媽媽洗得一樣干凈、自己洗澡會把重點部位多搓搓、自己收拾書包不拉東西還能照顧到空間有序、自己找衣服還能考慮到媽媽的收納術,那么孩子大人都會很糾結,孩子自己做事的信心會大打折扣。
不要說,哦,我是某某座媽媽,我是完美主義爸爸,真是不能接受亂七八糟的狀況。如果對孩子自己做事要求過高,最后難免自己動手,那才是回到孩子什么都不會做、大人跟在后邊不停伺候的亂象了呢。
4、對孩子做事的結果只提醒、建議,不批評
那么在孩子做得不夠好時怎么辦?只提醒、建議,不批評。比如洗澡出來還有泡沫,不要說:“看看,這么大了還不會沖干凈!”要平心靜氣地說:“媽媽發現你后背還有一片泡沫呢,再回去沖一下好不好?”比如孩子弄亂衣柜,不要說:“媽媽昨天才收拾的,今天就弄亂,真是不省心!”要給孩子解決問題的建議:“我覺得吧,你挑衣服時,把不要穿的掛回去,下次會更容易找。”孩子書包收拾得不夠好,不要說:“看你書包亂得,上課怎么找東西!”要告訴他,書和書放一起,本子和本子放一起,合并同類項,書包會更整齊,拿東西會更方便。
其他事也一樣,要讓孩子能自己做事,大人就要做不挑剔、只幫助,不批評,只建議的父母。挑剔、批評毫無建設性,只能弄得孩子沮喪、大人生氣,幫助、建議、提供方法,才能幫孩子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