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國作家的故事
從古至今,中國出現了很多有名的人,勵志的名人故事一直激勵著人們前進的步伐;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酥袊骷业墓适掠心男瑑H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余華
談起自己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余華毫不回避當初的選擇有一定的功利性。“畢業(yè)以后我干牙醫(yī),一干就是5年,一點不夸張地說,這5年我拔了至少有1萬顆牙,每天7點就上班,干8個小時,感覺自己就像籠子里的鳥。有時我站在窗戶前,發(fā)現隔壁文化館里的人成天在街上閑逛,我就問他們不用上班嗎?他們告訴我這就是工作,我當時就想:‘這工作好’。后來我問文化館里的一個朋友:‘怎么樣才能進文化館工作?’他告訴我寫小說吧,我想我認的漢字也有五千多個了,做音樂、畫畫不行,寫小說大概行,于是我就開始寫小說了。”
開始寫小說的余華在文學道路上有些幸運,他的一篇短篇小說被《北京文學》相中,請他到北京進行修改,這在余華當時所在的海鹽縣是件大事,用余華的話說:“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是我們縣第一個上北京改稿子的人。回來后縣委宣傳部的人說我是個人才,不能讓我再干牙醫(yī)了,干什么呢?進文化館吧,這一下滿足了我的愿望。”
沒有冠冕堂皇,卻是那么的真實,這就是余華。余華說他到文化館第一天上班時故意遲到了兩個小時,結果到單位一看自己竟然還是第一個上班的,于是他心里第一個念頭是:這個單位我來對了。此后他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到后來成了每個月只有領工資的時候才去單位,最后干脆辭職,走上了職業(yè)作家的道路。
大概文人都有自嘲的特點,有時候還愿意拉上一些同行,余華在說完自己從事寫作的原因后又補充了一段:“后來我發(fā)現我們這批人里面和我一樣的有不少,有一次我和莫言、王朔幾個人去意大利,主辦方讓我們寫一篇‘我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的文章,我才知道莫言是為掙錢買一雙皮鞋,王朔則是為了換個工作,和我一樣,誰也不比誰好多少。”
不過自嘲歸自嘲,但和每一個成功的作家一樣,余華對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嚴肅的,“現在我寫作已經完全是因為熱愛,沒有一點功利性。其實作家在從事寫作的時候,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有功利的一面在內,但當他真正進入到這個領域之后,功利性就會慢慢消失了。”
茅盾
童年時代的茅盾,就表現出了對文學的濃厚興趣以及非凡的文學天賦。在上小學時,茅盾就愛看舊小說。他家屋后有一間堆放破爛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雜七雜八的書籍,其中就有《七俠五義》《西游記》《三國演義》之類的舊小說,茅盾找到了這些書,立即被其中動人情節(jié)吸引住了,他愛不釋手,有空就偷偷翻看。過去,這些舊小說被稱為閑書,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認為那些書不是正經的學問,看了無用。茅盾的父親主張搞實業(yè),希望兒子將來學理工科,也不主張茅盾看這些閑書。
但他的思想比較開明,當他知道茅盾喜歡看舊小說時,并沒有嚴厲禁止。他認為小孩子讀讀這些閑書,雖無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記》拿給茅盾看。
9歲的時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親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是個中醫(yī),家里也有不少舊小說。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時間就讀完了。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說,共一百五十四回,約一百萬字,曾自稱“天下第一奇書”。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時間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驚。從此對他刮目相看。這種廣泛的、大量的閱讀,不僅提高了茅盾的文學素養(yǎng),而且也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他的寫作能力。在小學里,茅盾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試他總能得到獎品。特別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會考,他參加了這次隆重的考試。會考的作文題是《論富國強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寫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議論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主持會考的老師對茅盾的文章大加稱贊,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寫了如下評語:“十二歲小兒,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
進入中學后,茅盾在名師的指導下,更加廣泛地學習了中國古典文學,他的作文水平也突飛猛進。在湖州中學讀書時,他幸運地遇上了錢念劬先生。錢先生曾在日本、俄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作過外交官,通曉世界大事,學貫中西,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有一次錢先生讓茅盾他們作文,卻不出任何題目,他讓學生們自己選題,任意寫,很多學生對此作文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卻借鑒莊子《逍遙游》中的寓意,寫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題名《志在鴻鵠》。文中寫了一只大鳥展翅高飛,在空中翱翔,嘲笑下邊仰著臉看,無可奈何的獵人。這是一篇寓言,茅盾借對大鳥形象的描寫,表現了自己的少年壯志。而且,文章的題目又與茅盾的名字德鴻暗暗相合,因此,茅盾也是借此自抒胸臆。這篇文章思想高遠,想象豐富,形象生動。錢念劬先生很是賞識,寫了如此批語:“是將來能為文者。”錢先生的預見沒有錯,茅盾以后果然成為著名文學家。
賈平凹
從騎著自行車去郵局寄稿子,到30年推出100余部作品,到多次獲得國內國際重要文學獎項,多年來,賈平凹因小說成就大名聲,也因小說遭受大毀譽,但無疑已成為“一字千金”的文壇領軍人物。
談親情: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作為父母,我們向兩個孩子說三句話。第一句,是一副老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做對國家有用的人,做對家庭有責任的人。好讀書能受用一生,認真工作就一輩子有飯吃。第二句話,仍是一句老話:‘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經事,可以愛小零錢,但必須有大胸懷。第三句話,還是老話:‘心系一處’。在往后的歲月里,要創(chuàng)造、培養(yǎng)、磨合、建設、維護、完善你們自己的婚姻。”
在女兒的婚禮上,賈平凹用這樣三句話,寄望自己的女兒女婿。
賈平凹自稱“丑陋的漢人”,在我眼里卻是個“鬼才”。從這三句話里,也可以見到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人生哲學。
在賈平凹的心目里,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父親。父親是個鄉(xiāng)村教師,愛朋友愛熱鬧愛主持別人的事情。父親對家里人都嚴厲得很,尤其對作為長子的賈平凹非常嚴格。
“從上大學一直到父親去世前,漫長的二十年中,只要我回去,哪怕明天早上要走了,父親前一天晚上肯定要開一個家庭會議,把媽媽弟弟妹妹都叫上,有時開到半夜一兩點,跟孩子們講人情世故,講單位的事情怎么好好干,對人家長輩怎么尊敬,做人應該怎樣善良寬容,怎樣要謙虛不要張狂等等,就是說這些事情。這些老話,今天說了明天可能還說,所以大家都在那兒打盹。最后才說,到時候了吧,晚了,一點了,該睡了,大家才散了睡了。每次都這樣,長長短短幾個小時。”
父親的嚴厲,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就了賈平凹。對父親的敬畏,使賈平凹刻苦地走上了文學之路,以后更成了一個文壇的領軍人物。父親日日夜夜跟他嘮叨的“做人要寬容、要善良、要謙虛、要好好干事”,影響了他的一生。在以后的日子,更成為了他的財富。
然而作為父親,面對女兒的任性和淘氣,賈平凹卻顯得有點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