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員的故事
中國航天員的故事你知道多少?航空航天是人類拓展大氣層和宇宙空間的產(chǎn)物。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酥袊教靻T的故事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中國航天員的故事(精選篇1)
楊利偉于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zhèn)。爸爸楊德元、媽媽魏桂蘭同在鎮(zhèn)里一家中學當教師。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識地帶小利偉去爬山、到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帶他去大山里爬樹采摘果實。從此,小利偉竟對探險及運動有了興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訪狐洞、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說中的“鏈鎖地井”。看完《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等戰(zhàn)爭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幫助同班的小伙伴趕制了紅纓槍,毛遂自薦當上了兒童團長。而看了《鐵道游擊隊》后,他便夢想做火車司機。
綏中靠近渤海灣。大海養(yǎng)育了楊利偉。兒時,面對藍色的大海,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正是這樣一次思想上的轉(zhuǎn)變,卻沒想到后來使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終于成了空軍一名優(yōu)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兒時的夢想成了現(xiàn)實。
從此,他盡情地飛翔在藍天。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在祖國的萬里藍天上,處處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的飛翔藍天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楊利偉為這個夢想而激動。他說:“航天員是個非常神圣的職業(yè),自己特別希望能走進這支隊伍。”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yī)院參加臨床體檢。“我當時心里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還和我開玩笑說:‘你也太積極了吧!’”楊利偉回憶說:“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然而,加入這個隊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guān)斬六將”: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zhuǎn),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zhuǎn)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yōu)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他于2003年10月15日執(zhí)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wù)。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著億萬人的心。
飛船總設(shè)計師高度評價楊利偉的太空飛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別完美。”國外媒體和航天員同行也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中的杰出表現(xiàn),讓世界再次對中國及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天地九重》是楊利偉親自寫作出版的書。楊利偉以坦率而真摯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回顧了一個小城少年如何成為軍人、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戰(zhàn)斗機飛行員,如何通過艱難的、接近完美的訓練,終于成就了自己見證和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生。
中國航天員的故事(精選篇2)
聶海勝同志
聶海勝,男,漢族,籍貫湖北棗陽,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014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現(xiàn)為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專業(yè)技術(shù)少將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司令部領(lǐng)航主任,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入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9月,入選神舟五號飛行任務(wù)備份航天員。2005年10月,執(zhí)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wù),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航天功勛獎?wù)隆薄?/p>
2008年5月,入選神舟七號飛行任務(wù)備份航天員。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任務(wù)備份航天員。2013年6月,執(zhí)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wù),擔任指令長,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授予“二級航天功勛獎?wù)隆薄?019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wù)乘組,擔任指令長。
中國航天員的故事(精選篇3)
一提到航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航天英雄楊利偉。他是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航天員,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征著中國太空事業(yè)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航天從二戰(zhàn)后成為了一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總是在新聞中看到,我們國家的衛(wèi)星又順利升空,成功進入預(yù)定軌道,每次聽到這個消息,全國都在歡呼,出現(xiàn)這樣的原因,主要因為我們在建國初期被別的所謂的發(fā)達國家所“欺負”,我們好不容易抗戰(zhàn)勝利,可是我們的日子并不好過,在很多的領(lǐng)域一直被別人掐著咽喉。經(jīng)過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們國家走進航天強國的陣營。
老一輩的人總是告訴我們,我們要好好的努力,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還記得那時候我們的爺爺輩說過很多的故事,很多年前,我們國家比較貧窮,被很多的國家看不起,因為我們沒有真正領(lǐng)先于世界的技術(shù),很多的技術(shù)也被國際封鎖,真正的技術(shù)我們沒辦法得到,動用國力去購買了的總是被人剩下的技術(shù)。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故事是,那時候我們國家請“蘇聯(lián)老大哥的科學家“來幫助我們建造原子彈,是來了很多的專家,但是別人根本不把真正的技術(shù)教給我們,他們做什么我們國家的人也都不能在旁邊學習。后來我們國家和蘇聯(lián)的關(guān)系逐漸惡化,蘇聯(lián)撤走了所有的專家,還要求我們支付高昂的費用,我們國家也算慷慨,答應(yīng)了蘇聯(lián)的無理要求,全國齊心協(xié)力,萬眾一心解決好了和蘇聯(lián)的各種問題。
中國航天員的故事(精選篇4)
楊利偉的家鄉(xiāng)是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這是山海關(guān)外一個依山傍海的美麗縣城,今年38歲的楊利偉曾經(jīng)在綏中生活了長達18年的時間,可以說,楊利偉的童年、少年以及一部分青年時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平和的小鎮(zhèn)度過的。
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zhèn)。爸爸楊德元、媽媽魏桂蘭同在鎮(zhèn)里一家中學當教師(爸爸后調(diào)到縣土產(chǎn)公司)。小利偉自幼比較文弱、性格內(nèi)向、缺少膽量。8歲那年的一天,母親讓他到房后頭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試了再試,半天的時間過去了,額頭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卻始終不敢登上離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面對小利偉的膽怯,在鎮(zhèn)學校做教師的父母擔心地說:“這孩子的性格不改變,怕是長大后不能成事。”為了改變小利偉的性格,每年寒署假日,爸爸有意識地帶他去爬山、到縣東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帶他去大山里爬樹采摘果實。9歲這年秋天,在綏中鎮(zhèn)北巍巍的燕山山腳下,經(jīng)父親鼓勵,小利偉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上,當從大樹上下到地面的時候,渾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偉張開雙臂緊緊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聲喊道:“爸爸,我成功了!”孩子少有這激動的高喊聲,似乎擊落并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聲,震憾并回蕩在幽暗的山谷。看見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戰(zhàn)勝自己,父子倆人竟喜極而泣。從此,小利偉竟對探險及運動有了興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訪狐洞、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說中的“鏈鎖地井”。看完《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嗄》、《雞毛信》等戰(zhàn)爭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幫助同班的小伙伴趕制了紅纓槍,毛遂自薦當上了兒童團長,帶領(lǐng)“紅軍”攻克“白軍”山頭陣地,活捉了“胡漢山”、日本皇軍頭子“龜田”。他還常率領(lǐng)伙伴在學校的操場上“飛礙阻”、練習投擲鐵餅、跑百米。在親人的眼里,小利偉真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遼西的許多鄉(xiāng)鎮(zhèn)素有故事之鄉(xiāng)之稱。綏中縣綏中鎮(zhèn)更有“講古王”、“故事王”搖籃的美譽。綏中清朝時就是遼西及關(guān)外各路商賈販客通往遼南、遼北、遼東的交通要道。稱它是東北黑土地上的“絲稠之路”集散地一點也不過份。各大酒家、車店云集鎮(zhèn)中。夜晚食宿的客人為了打發(fā)寂寞,就集在一起講出各自從不同地區(qū)帶來的傳說和故事。漸漸地,說書講古的人在這里便成為了“職業(yè)”。講的、聽的、傳的多了,這里不僅是商貿(mào)的集散地,更是民間傳說故事的集散地。這里的家家戶戶旮旮旯旯都盛滿著古老的傳說故事。楊利偉的外公、外婆便是當?shù)赜忻拿耖g故事家。小利偉從小就常住在聽各種民間故事長大的且為講古說書高手的外公、外婆家中,使他自幼便薰染在外公、外婆及媽媽講的傳說故事里。在大人們講的各種傳說故事中,最令小利偉著迷的是七月七《牛郎會織女》的傳說和《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這類飛天神話故事。聽多了,具有思索與探密精神的他,便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里望著浩渺夜空,想像著宇宙里的神奇。他常常對媽媽說:“等我長大后,我一定飛上天空去見牛郎、織女和嫦娥、玉兔。”讀小學三年級時的一次春游,學校組織小同學到一家飛機場去參觀,摸撫一架架銀鷹并觀看飛行員駕機為同學們做飛行表演,小利偉激動不已。回校后,他在機場觀后感的命題作文中寫道:“我長大一定要當一位飛行員,飛上天空對宇宙進行探密。”
中國航天員的故事(精選篇5)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體重65公斤的楊利偉接到通知,赴青島療養(yǎng)院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初檢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軍總醫(yī)院參加臨床體檢。楊利偉心里高興,提前3天就來了。護士和他開玩笑:“你也太積極了吧?”
再接下來,他來到北京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參加“特檢”,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檢查。
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前蘇聯(lián)航天員加加林,曾這樣描述他當時參加航天員選拔體檢時的情景:除檢查健康狀況外,醫(yī)生們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是否有潛伏的缺陷。他們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腦電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別的功能試驗進行檢查。在各種非常稀薄的空氣壓力艙內(nèi)檢查我們,在離心機上旋轉(zhuǎn)我們。所有這一切用了幾周時間,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也要“過五關(guān)斬六將”。醫(yī)學臨床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隨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檢查更是苛刻,要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zhuǎn),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要在低壓試驗艙使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測試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轉(zhuǎn)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幾個月下來,800多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
楊利偉順利地過了一關(guān)又一關(guān)。他做的最后一項檢查是“萬米缺氧低壓檢查”。這要先在艙外吸氧排氮,然后坐進模仿萬米低壓的艙里。當從模擬的萬米高度下降時,他心想:“總算都通過了”,心里不由一陣輕松,下意識地摸了摸頭。結(jié)果把醫(yī)生給弄緊張了,下來后忙問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難受啊?”
楊利偉是最幸運的,也是最優(yōu)秀的。他的臨床醫(y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達到優(yōu)秀,征服了評選委員會全體專家。1998年1月,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中的一分子,楊利偉帶著他的夢想與追求,來到了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